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和民族政治理论四个部分,囊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等重大问题。然而,在民族理论体系蔚为大观的研究中,民族交往的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薄弱,尤其是驱动民族交往的深层次因素——民族互惠——更是缺乏必要的价值自证和理论发微。民族互惠作为民族交往交流日趋频仍的内生逻辑,不但奠定了各民族渊源共生格局的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动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帕累托改进,当前我国应该直面民族互惠研究的理论短板,深入探讨民族互惠的理论逻辑、价值自证、历史发掘、内容爬梳和实践推进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韩萱怡 《创造》2021,29(5):66-73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理论界重点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渊源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扎实的探索,产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民族事务治理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定位了民族问题研究的维度与视角,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方法与概念议题亦随之更新。概念议题的变迁是因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实际需要,这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或现代国家概念所能解释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应该成为新的理论方法。以此,才能解释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工具选择与政策意蕴。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概念议题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主题与方向,其内在含义是以政党为核心的文化政治共同体,以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基础、以发展为关键、以反分裂为底线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集中概括。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受到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的影响,又受到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应从明确认知前提、打牢物质基础、凝聚价值共识、优化教育渠道和促进实践确证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7.
《今日民族》2021,(7):8-20
6 月10 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指导边疆民族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同源论”与“同终论”是民国时期的主流民族历史叙事模式。前者认为国内各族有着共同的血缘起源,后者认为各族已经同化成为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中华民族。这两种民族话语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各族团结抗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它们对国内各族的族际差异与自我认同缺乏包容性,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更包容族裔差异的历史叙事模式,为现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叙事奠定了基础。这段历史表明,民族建构是有限度的,在民族建构过程中要对各族的多元差异给予尊重与包容。我们要探索与完善我国既有的“多元一体”民族建构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总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概念。自其产生伊始,就成为社会各界竞相关注与讨论的对象。如何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需要准确界定中华民族的意涵,至今仍是理论研究和民族政策制定的重大议题。一般看来,民族不过是人的类生活本质不够完善的共同体存在形式。然而,中华民族的意涵却应国家发展所需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从类型学角度和共同体形态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形态属性、社会联结属性、精神—命运属性,更具有政治建构属性。由于共同体本身固有的政治悖论,使得共同体视阈下认知中华民族,须在发掘其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涵的同时,进一步厘清其中的可能限度和内在困境,以达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目的。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为了强化新疆各族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国人一方面引进新兴的民族学、社会学知识,来描述、辨识这些国族内的"他者";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北各族群的族源历史与文化特征的书写,强调其与汉族在文化与血缘上的历史纽带与融合,并指出应融合各族群文化共同建构中华民族新文化;最终,提出经由新疆的现代化开发促使新疆走上现代化道路,缩小与其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我国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将满足边疆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边疆治理的价值定位;拓展边疆治理的对象,明确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擘画边疆治理的“路线图”,强调边疆治理的领导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发展了党的边疆治理理论;积极构建边疆发展的大格局,坚持海陆统筹,建设海洋强国,不断巩固边疆稳定的深层次基础,全方位保障边疆的安全,加强边疆基层党的建设,开拓了党治理边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现实根据、核心内容和实现保障,是有效建立和实施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紧迫任务。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根据是实现民族地区在缓解贫困中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根据是环境建设和保护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原理。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可以设计为静态框架结构和动态实现安排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关键在于保持时代感,具有鲜明的价值主线和科学的方法引领。由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根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思维,多维度创新合力机制,造就有崇高价值的时代新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杨南丽 《思想战线》2001,27(3):97-100
通过对云南罗平县多依村布依族的调查发现,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对区域人群的影响作用和协调功能日益凸现,然而,受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水平偏低、信息渠道单一等因素制约,目前的农村社区文化不能适应村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建议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基层组织的引导职责,以传统的农村家庭功能单位为依托,努力探索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付广华 《桂海论丛》2007,23(6):84-87
民族观是一个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包括对民族本身的看法、民族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及观点。文章通过仔细梳理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新桂系领导人的思想,认为新桂系政权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分为:“中华民族”观、“特种部族”观以及“民族同化”观。之所以呈现这一局面,乃是因为阶级、时势、学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解析了西方学者安德森的民族国家观,接着展示了中外学者对“族群”概念的各种解说,明晰了其学术及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将族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建构密切相关.它有助于为本土民族催生一场新的文化--文学运动、支持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彰显民族话语和宣传少数民族风情.所以,翻译有理由成为民族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中国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汉族主义到五族共和,到大中华民族,再到中华民族一元理论,经历了小民族观到中民族观,再到大民族观的演变过程;由民族歧视和不平等变为民族平等。这些思想和理念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扶植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民族政策。本文以档案史料为依据,对民国时期的民族思想和理念,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政策内容及历史价值等做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