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有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的理论。这个理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提出来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就把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分成三个大的阶段,这就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以分工与所有制发展状况的不同将整个人类历史分为五种所有制时期,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之后,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对东方社会探讨,马克思又提出了资本主义之前的三种所有制形式,对其早期提出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前后两种资本主义之前的所有制形式所指的具体时期略有不同,但都是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研究的具体的体现,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两种所有制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交相呼应,共同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研究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经济形态本质上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关系社会。三者的差异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的同质性决定了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既有可能走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这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的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是推动国企改革的有效财产组织形式,其中孕育着新的公有制组织形态。混合所有制经济无与伦比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5.
论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经济实现刘世萱一、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是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实现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4页)在当今市场经济制度中,上述二要素是各自以商品形态,通过市...  相似文献   

6.
牛涛 《长白学刊》2021,(1):55-62
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的出发点,《巴黎手稿》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事实,分析"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揭示精神生产的主体性本质和历史性特点,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精神生产主体性消解现象,明确私人财产占有制度是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彰显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实践指明了制度建设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所有制的涵义按现行教材及通行的表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经济常识》中讲“所有制结构”,自然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实际上,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两个范畴的内涵,有着历史的演变过程。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二者的涵义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著作中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的道德》、《哲学的贫困》等论著中,马克思不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简称,而是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同义语来使用的,即所有制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  相似文献   

8.
附录     
附录南德集团主办的《南德视界》于1997年3月28日发表了《股份制就是公有制》,摘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12条,并由编者加上小标题,现全文照录于下:联合股份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联合股份所有制不同于资本主义股份所有制的前期形态,因为它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关系和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消灭私有制”的口号起,马克思一直没有中断对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探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沈佳强 《求索》2010,(7):96-98
面对我们所在的世界之普遍技术化的面貌,马克思以自己的方式洞穿了科学技术之形而上学的本质,当马克思将科学技术的本质看成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时,我们必须深刻领会那个著名的"人与自然"和"人与历史"的统一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08,(1):20-20
俞可平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撰文认为,论及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一般都会想到马克思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强调民主与专政的不可分割,强调民主的经济基础,等等。这无疑抓住了马克思民主观的特点和要害。但是,正像“民主制才是普遍与特殊的真正统一”一样,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也是普遍与特殊的真正统一。马克思民主理论的普遍性一面,却常常被人忽视。了解马克思对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就能更加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民主理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并没有离开人类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长河,正是因为马克思充分吸取了人类创造的一…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所有制思想渊源和生产关系二重性的研究表明,马克思把所有制更多的看成是劳动对它的客观条件的关系,所有制的历史变迁正是生产关系二重性的现实体现。生产关系的二重性决定了重建个人所有制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包括消费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是为了否定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夺,这是纵向维度上体现在所有制变迁上的生产关系变化规律;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则是为了保证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是从横向维度上评判在特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下生产关系优劣的标准。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实现劳动者解放的物质基础,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几个争论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农村公社,是否与古代东方国家的农村公社同一类型?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郭沫若先生说:“中国最早是存在过公社土地所有制的,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土地制度,土地完全由本族人自耕。但后来它就起了变化。一种是夺取异族之田,将原有耕作者降为奴隶;本族自耕者,在有了奴隶可供榨取之后,也会采取奴隶耕种。公社土地所有制因之就转化成为贵族土地国有制”①。所以,中国古代的农村公社,就不似古代东方国家,“还有以土地共有为基础的村落共同体的形态;并且在中国这也是原始的形态”②。长期存在于奴隶社会中。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过剩人口理论与近代中国人口问题郑祖铤人口和过剩人口问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认真研究对待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国际述评》等论著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学习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那里,"财产"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马克思考察的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即劳动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由此,共产主义之"共"的真实含义就不是指财产的"共同占有",而指在财产所承载的"人和人的关系"中,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不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周少岐 《岭南学刊》2007,1(5):91-95
冒天启先生在《坚持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新体系》一文中,对马恩原创思想的理解有失客观和公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构建股份制。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须把交换价值与价值决定区别开来,否则就等于把价值与商业价值即价格混为一谈。劳动价值论得以建立的事实依据完全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客观存在,就是在今天地球上的某些地方也没有变。只要是雇佣劳动存在,只要是市场(商品)经济,它就不可能变,劳动价值论也就不可能没有适用性。恩格斯晚年发表的《卡.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反思了他和马克思1848年前后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条件和进程的判断失误,绝不是否定《共产党宣言》中的那些基本观点,更不存在什么否定暴力手段、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思想或观点。  相似文献   

17.
姚晓荣在《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2004年修宪后的现行宪法并未跳出按所有制形式立法的模式,对不同所有制采取了不同的法律标准。第12条,体现了对公有财产的特殊保护,既强调了神圣不可侵犯,又特别强调了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相似文献   

18.
陈立 《长江论坛》2007,42(6):14-17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现实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及其统一有许多论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本文以马克思原著的论述为依据,从现实人的三个方面初步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李世华同志的《马克思、恩格斯预见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生产》一文(载《党校论坛》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李文),提出了一个新题目。李文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过渡时期有关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银行、信贷的论述,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文章所论各点来看,很难说明题目的含义,顶多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涉及过商品生  相似文献   

20.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中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对人的奴役、物对人的统治和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