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龚伟信 《两岸关系》2007,(12):51-53
2007年10月18日,重阳节前一天,风和日丽。离开故乡已整整72载的的台湾《经济日报》前社长应镇国,携台湾籍太太王云霞,第一次站在了宁波市镇海神钟山应氏先祖的坟墓前,口中低声祷念:"先祖大人,我终于来看你们了!"  相似文献   

2.
傅宁军 《台声》2002,(7):32-34
谁都知道,小说人物与小说作者是不应该划等号的,前者只是后者创作的艺术形象。但当我与朱秀娟结识的时候,从这位著名台湾女作家的言谈举止间,看到了她孜孜以求的个性、爱憎分明的坦诚,以及对于女性生存空间的深层思考,却很自然地想起了她在大陆出版的长篇书名《女强人》。如果说“女强人”这个词不带偏激的贬义的话,应是指女性的自尊、自爱和自强,勇敢地开辟自己的生活之路,那么以朱秀娟的成功而言,她是当之无愧的。写作率性而发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朱秀娟作品系列”,出版了朱秀娟的4部小说:《花落春不在》、《女强人》、《…  相似文献   

3.
芮苑苑  穆它图 《台声》2005,(8):72-74
2004年的时尚界和娱乐界,都闪烁着同一个名字——林志玲。这些皆属未知,已知的却是:模特出身的林志玲,在主持东风电视台《流行追踪》的同时,又成功地主持了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海莱卡风尚颁奖大典,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三场大型活动,并以其性感热辣的造型和清新知性的谈吐刷新了电视台的收视率……人们这才惊觉,即使颁奖典礼上有再多再璀璨的明星,最终也不过成就了一个女人的舞台,那是林志玲的舞台。有林志玲就有美,就有话题,就有争议,所以人们在她身上放了一个词“暴红”。  相似文献   

4.
根志优: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艺术总监、台湾原住民出版社社长,曾任《台湾部落寻奇》节目主持人。作品《太鲁阁古道传奇》曾获邀参与2004年加拿大世界原住民记录影片首映。  相似文献   

5.
张爱斌 《台声》2003,(3):44-46
上世纪90年代初,安庆还没有电脑刻字,大街小巷的店招牌都由安庆书法家挥毫写之,其中有不少招牌落款“生源书”,此人便就是年近花甲的高山族台胞,市政协委员、市台联理事陈生源先生。陈先生曾受家庭历史牵连,初一未读完就被迫休学做小工,14岁就挑起了全家6口人的生活重担。在困境中,他奋力拼搏,自学成才,在省内外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数十篇,后因身体原因,改攻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或协办的书画大赛中入选获奖,并入编《中国书画家选集》。2000年7月,他被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和世界…  相似文献   

6.
彭京玉  王雪娇 《台声》2001,(9):44-45
“一位农夫赤着脚扛着犁锄,与他的黄牛伙伴下田,拉着牛的绳索,长度占了画面的二分之一,成为视觉重心;一个年纪约两岁的小男孩,手提青蛙,像将军领兵似地带着一群鸭子漫步,你几乎可以听见鸭子的呱呱叫声。” 这不是小说,更不是电影,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照片。 2001年6月26日至7月1日,“台湾乡土风情猎影”——谢震隆摄影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台湾摄影家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影展,117幅参展照片均为上世纪60年代台湾乡村和台湾兰屿岛高山族雅美族群的真实生活写照。通过影展,人们不仅了解了台湾,更了解了他——谢震隆,一个…  相似文献   

7.
王晓波 《台声》2003,(2):19-21
心情郁卒不愿与人来往我知道“萧道应”的名字,当是1980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的期间,我第一次有机会到美国,尽量搜集台湾戒严时期在岛内禁绝的台胞抗日史、光复前后和“2·28”事件白色恐怖的资料。在哈佛期间认识了波士顿学院的潘毓刚教授,他和丘念台之间有亲戚的关系,他告诉我回台湾后,可以去找在调查局当法医的萧道应。他只告诉我,萧道应以前是政治犯,现在不太愿意与人接触,找他也要小心引起特务的注意,别的,毓刚兄就没多说。当时研究“2·28”和白色恐怖还是禁忌,我自己又是禁忌中人,总不能到调查局去找萧道…  相似文献   

8.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我心目中最严苛的评委不是纽约时报的舞评家,而是舞台下的普通观众,是他们造就了我这个编舞家。"——林怀民云门舞集《春斗》。他曾是台北文坛备受瞩目的新锐作家,却在26岁时一头扎进舞台;他的舞蹈源于基层,却屡屡震撼世界;他的事业多次遭到重创,却在40年后蜚声国际……他身上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他的生命为何如此传奇?带着一个个疑问,记者走进  相似文献   

10.
肖军 《台声》2010,(3):37-39
他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县新化镇,17岁离开台湾东渡扶桑求学,毕业后直奔祖国大陆抗日第一线。52年后才第一次返回故乡,此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1979年,中国第一家医药合资企业开始谈判,因为他的一次意外腿部骨折,当时又无人敢“顶雷”接手被骂作“汉奸”的谈判,谈判被迫搁浅半年。  相似文献   

11.
柏童 《台声》2005,(8):68-70
林荣德曾是全台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老板;二十九岁己成为现已更名为冠军建材的信益陶瓷董事长;三十三岁时因为经营成绩卓越,夺得台湾政府”尊爵奖”的首奖。当时,很多人羡慕而好奇的问他:传统产业也能这么赚钱?在公司获利、营运一切顺利  相似文献   

12.
周辉 《两岸关系》2011,(5):45-46
也许大家对郑聪俊这个名字还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但谈到其一手创办的罗莎食品,熟悉的人就绝不在少数。短短十余年,郑聪俊就凭借"罗莎蛋糕"、"罗莎牛排"、"罗莎台北豆浆"等一系列品牌,成立了以长沙为根据地、辐射周边十多个城市的普罗集团,旗下的二百多个连锁店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采访中,谈到内地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时,见解独到,一语中的;谈及自己习惯成自然的善举时,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相似文献   

13.
姚同发 《黄埔》2011,(6):66-68
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太史公曰。无独有偶,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许介鳞的煌煌大作《台湾史记》,也为我们留下了耐人咀嚼的台史公曰。从太史公曰到台史公曰,其间相隔二千余年,但是,许介鳞教授对于中华文化的仰慕与追随,是显而易见的;而他对于战后台湾的认识,也堪称精辟而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