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疆居住着55个民族,各民族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在疆大学生中约40%为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有宗教信仰。民汉学生是否认同彼此的文化,关系到校园是否和谐稳定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系到能否形成现代文化共同体的问题。高校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各民族学生既尊重个性又形成共性,维持人性之美好,构建和谐校园。在新疆高校人文教育中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1)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大学生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生力军。大学生如何培养文化自信成为当前重要的时代话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思想偏差的风险,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现状提出相关探索:提高传统文化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文精神认知。  相似文献   

3.
陈燕红(泉州师范学院):教学辅导,强化经典阅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开设经典阅读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毋庸置疑,阅读关系到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社会视野和思想品德修养,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因此,高校要开设经典阅读课,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书籍,培养大学生学会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养成经典阅读和网络阅读并重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高爱辉 《各界》2009,18(11)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更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特别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杨微 《学理论》2012,(29):251-25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其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拓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四:一是民族精神是经济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二是教育发展是经济腾飞的动力;三是民主改革和美国的扶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朝鲜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齐桂香 《学理论》2012,(19):258-259
四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并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这样就能更好地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范洪涛 《学理论》2012,(21):285-286
性心理状态对个人精神状况及个人行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对于自身在青春期所面临的性心理、性行为、恋爱等问题感到困惑,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健康与成长。但是在我国性教育的研究和普及有一定的阻力。性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性的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1]。要抓好这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科学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它深刻地影响着该民族的社会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从先行到落后,是与秦汉以来形成“尊神崇圣”、“帝王即圣”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的,它极大地压制了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民族理性的觉醒,造成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鸦片战争后在西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尊神”、“崇圣”到“科学”、“民主”的转变,由此启动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徐梅均 《各界》2007,(2):72,76
在当代社会,由于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很多孩子包括相当数量的小学生都不愿意读书,他们中大多数都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就读,学习兴趣不高,把读书看成是应付差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小学教师而言: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读书、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爱读书,学会读书方法,是“学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此,笔者就近年来在学生阅读活动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想。  相似文献   

11.
冯艳萍 《学理论》2012,(22):148-150
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培养良好外语学习习惯的现象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介绍了习惯的作用和影响,指出大学生的外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大学新生应养成的良好外语学习习惯及培养这些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使教育和经济成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重要因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方面,教育都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知识经济已将教育从经济的边缘推向了经济中心。高校必须加快改革和发展以适应21世纪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6,(10)
正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这种影响始自胎儿时期。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应始于胎儿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胎教。准妈妈怀孕期间,最好的胎教莫过于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好的起居习惯与怡然的心境,就是给予未出生宝宝的最佳生存环境。准妈妈的一切习惯都影响着宝宝的身心发育,都为宝宝提供先天因素。处于胎儿时期的宝宝,基本上你睡他也睡,你醒他也醒,准妈妈如果在孕期不能够好好休息,总是熬夜,那么宝宝出生后就可能黑白颠倒、啼哭不休。乐观的性格与良好的心态也是对胎儿最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3)
存在主义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对传统教育发起了诘难。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精髓与我国教育相结合,发展学生个人意识,形成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学生责任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更明确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4)
民族高校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与生活方式上的适应问题。基于此,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促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教育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校领导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突出民族高校特色;学生处应组织多种活动,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之类的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学生个人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多与教师沟通,多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6.
关于韩国民族精神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国在民族精神培养方面突出的特色是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全社会协力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体系;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各宗教共同为培养韩国民族精神服务;建立长期、稳定和社会化民族精神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培养民族精神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石巨文 《学理论》2014,(8):270-271
兵团精神是兵团几代人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事业中形成的,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兵团的价值体现,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奉献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教育实践,发挥兵团精神的德育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毫无选择地要接受家庭的教育 ,具体说就是父母的教育 ,而这些教育是其人生成长及形成个性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志趣爱好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父母能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 ,在人一生中任何人对自己家庭教育是无法摆脱和选择的。父母教育对幼年的子女影响最大 ,子女愈小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愈深 ,父母的不同教育对子女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人处事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子女 ,事实上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家…  相似文献   

19.
徐同玲  刘少华 《学理论》2012,(24):186-187
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一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容他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对学生个人良好的认识、情感的形成以及教育的效果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20.
加强重大理论研究和传播机制建设,规范和引导民族理论研究和宣传,防止错误观点的消极影响,是塑造民族间相互认同的文化根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政府、理论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在理论形成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理论形成机制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民族观、法律观;加强理论工作者的公共责任意识教育,使其更好地履行理论生产和传播的职责;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概念的含义,消除理论工作者基于不同诉求的任意解释以及对民族关系法治化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