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克里奥化":对全球"美国化"现象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他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大众文化,致使"美国化"成为很多国家在维护本民族文化认同时面对的严重挑战."美国化"现象反映了美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重塑这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图谋,带有明显的"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化"这一全球现象,"克里奥化"便是其中一种很引入注目的观点.本论在考察20世纪以来全球"美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克里奥化"观提出的背景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文化上的"克里奥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本文认为,"克里奥化"观尽管还不完善,但对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全球"美国化"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11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与美国卡内基基金会联合召开了关于"中国的国际责任观"的小型研讨会.此次会议邀请了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军事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围绕中国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国际责任观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国对外政策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上帝选择的"使命观"和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从18世纪开始交往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这些特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美国建国之日起,美国政治家中就存在着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土地观",即以自然权利为基础的"自由土地观"和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财政土地观"。这两种土地观既是对美国西部广袤公共土地的不同政策安排,也包含了对西部领地政治发展前景的不同设想,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国国家建构道路,是"美国梦"的两个早期版本。在建国初期,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和东部保守势力的权力垄断,财政土地观确立了自己的决策主导地位,成功体现在联邦政府的土地法令中。随着西部政治发展的成熟和自由土地势力的崛起,美国在19世纪上半叶逐渐完成了从"土地财政"向"自由土地"的土地观转向,最终实现了土地政策的民主化变革。  相似文献   

5.
于铁军 《美国研究》2002,16(1):57-69
本文从考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修正主义"对日观的兴衰的背景及其对美国对日政策特别是美国对日贸易政策的影响入手,对观念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以及观念因素与实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肯定观念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只有结合实力因素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力量对比的变化通常构成观念因素发生作用的条件.实力因素和观念因素相结合,可以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的变化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责任观经历了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的发展演变。中国一直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但受自身国力、外来侵略、意识形态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国际责任观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出于救国、建国、强国等不同的国家使命,中国的国际责任观和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有所不同。文章从身份与国际责任的视角,阐释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责任观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嬗变的历程、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美国多家机构的民调结果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考察了美国民众对于中国崛起的认知及其成因。多项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崛起有了更多的认知。尽管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总体印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持有或认同"中国威胁论"的看法。不过,在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民众的观点明显出现了分化。尽管要求对华强硬的声音一直存在,但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强有力的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并期望两国在关键的政策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美国人的"中国观"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互影响下逐步积淀而成。中国要提高自己的"软实力",改善中国在美国社会的形象,也将是一项漫长的综合工程。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之初美国对缅甸政策波折不断,在认识到制裁失败的基础上,凭借务实性接触,美缅关系得以全面回暖,但随即美国对缅甸特定人群和目标采取了针对性制裁,直至当前重拾全面制裁的"大棒".经历了如此的循环往复,美国对缅甸政策大有"回到过去"之势.美国对缅甸政策在"制裁"与"接触"两端摇摆不定,"不完全制裁+不完全接触"混合并存一直存在于其政策调整之中.这种特点源于美国对缅甸政策深层次因素的长期影响,其内在的"两难"在拜登政府期间日益凸显且难以纾解,美国对缅甸政策选择的空间进一步缩窄.面对纷纷攘攘的周边变局,中国应积极寻求拓展周边外交,确保中缅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反美主义"的客观现实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整个世界蔓延的"反美主义"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已引起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争论.但美国国内大多数政客和理论家仍然在"反美主义"形成的原因问题上制造种种偏执的理论来误导美国民众和国际舆论.这不仅不利于美国自身的反省,也元助于美国化解由于它自身的错误而导致的遍及世界的反美情绪.笔者在此对"反美主义"形成的历史和客观现实根源作一番分析,以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新帝国论"与美国"整合外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阮宗泽 《美国研究》2002,16(3):36-49
近来,"新帝国论"频频出现于美国的舆论之中,包括美国一些重量级的美国学者、精英均在谈论新的"美利坚帝国".这种新帝国思想理念和政策取向的主要体现是反恐谋霸,追求绝对霸权、绝对领导、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新帝国论"的出现与美国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美国决策者认为,"9·11"事件的发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情况相似,"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一机会重新界定美国的利益和对国际机制的立场",并以"整合主义"替代"遏制政策".对于难以通过"整合"手段达到目的的对象,可采取孤立、遏制和"先发制人"的策略.但是,美国是否会面临历史上帝国最终都曾经历的过度扩张导致失败这一困境,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亚洲式民主"问题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本文在介绍这三种观点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余万里 《美国研究》2005,19(3):154-156
为了在媒体与学术界之间创造一个互动机制,为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环球时报》共同发起主办了“国际问题青年论坛”。该论坛计划每月举办一次主题研讨会,就当前国际形势的热点与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研讨。2005年8月12日,论坛的第一次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各研究单位、大学、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的20多位学者就“正确认识当前的中美关系”展开了研讨。在近期的中美关系中,一方面,中美在全球、区域和双边层面合作增多,战略对话提升到新的层次;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围绕《中国军力报告》掀…  相似文献   

13.
杨磊 《当代韩国》2012,(3):95-107
在当下的翻译研究中,翻译活动中的“赞助者”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而韩国文学汉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处在萌芽的阶段。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韩国文学翻译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其2001年成立至今资助翻译、资助出版中文译著的情况进行梳理,力图揭示其对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传播中起到的作用、影响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谢莉娇  张仕荣 《美国研究》2006,20(2):157-158
2006年4月14~15日,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举办了“中美关系展望”学术研讨会。来自本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驻华使馆官员等60余人与会。会议围绕中美关系的现状、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中美关系的特点与会者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具有稳定性、脆弱性、复杂性等特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缉思认为,中美关系的战略框架已经稳定,突发事件影…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世界"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新中国外交思想的外交理念,"民主联盟"是一种宣扬美国价值观,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种文化外交理念."和谐世界"与"民主联盟"在东盟问题上展开的角逐,也代表着中美两国软权力的较量.本文通过对两者在东盟问题上实践的目标、影响、阻力和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两者进行一个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刘舜尧 《美国研究》2001,15(1):149-152
2001年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办了"人权与外交研讨会",来自本院法学所、欧洲所、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科研院所的近20位专家学者应邀与会.中国前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范文祥也出席了研讨会.美国研究所的副所长陶文钊、顾国良及政治室主任周琪先后主持了研讨会,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埃拉·伯林是当代美国史学界研究美国奴隶制的著名学者.1975年出版的首部著作<没有主人的奴隶:内战前南部的自由黑人>即获得美国国家历史协会授予的"最佳首部著作奖"(the Best First Book Prize).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0月29~30日,由国际跨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共同举办的"全球治理:跨文化研究北京圆桌会议"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的20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黄平所长担任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问题。共生现象并非个别的独特的现象,而是有其普遍性的。任何一种社会都包含对先前社会的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亦如此。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共生现象更为复杂,它的共生物不仅有封建主义,而且有资本主义。这种情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更加艰难,只有正确处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共生,才能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20.
袁征 《美国研究》2007,21(4):146-149
2007年11月15~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对话与交流:中美合作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陈佳贵副院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致欢迎辞。与会者来自中美两国政界、商界、学术界和媒体。近30名美方与会者来自24个机构,包括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亚历山大.卡斯勒(Alexander Karsner)、前北约总司令克拉克(Wesley Clark)将军、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等。中方与会者来自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国防大学、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