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规律性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吹响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号角。在毛泽东先行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共八大被称为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性盛会。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并且苏联模式开始显露弊端,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变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即转变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变到经济建设上来;转变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苏联模式中摆脱出来,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转变党的角色,从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在思维范式上确立执政党的思维。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十分尊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但是并不盲从和迷信这些经验,并且坚决反对把这套经验和模式强  相似文献   

4.
梁柏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创始人。他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等职务。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内惟一系统学习过苏联法律并具有苏联律师执业经验的共产主义法学家,他对中央苏区司法制度建设的正规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对我国现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相对于欧美模式、苏联模式以及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于欧美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6.
在苏东剧变2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从以国为本、以制度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真正从满足民众利益出发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克服了苏联发展模式的弊端,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新路。"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足,而真正加以落实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制定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纲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有过几次下放经济管理权的改革尝试,但均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国"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不成功的。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始阶段,受历史条件所限,中共领导人不可能认识到经济运行中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还不具备超越苏联模式框架的实践基础,但这种探索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中突破苏联社会主义的僵化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三十年来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是第二次革命,而且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思想解放。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深入探讨这一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解放对党和国家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发展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八大以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载入史册。八大以苏联教训为鉴戒,结合自己的经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中,系统思考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执政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宏观和战略高度初步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框架。历史证明,这个战略框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1.
实现国富民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是近代来我们民族的重要课题。建国以后,毛泽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这些思考为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九三学社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必须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中,要注重同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注重同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和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开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苏联模式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开辟、拓展到完善和进一步拓展的历史轨迹。民族复兴道路探索的胜利与挫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构建的总目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是一贯坚持并继承发展着的,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2016年2月以来党中央开展的"两学一做"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方面,既表现为对资本主义执政党的扬弃,也表现为对以苏联共产党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共产党执政模式的现实超越。"两学一做"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走出不符合中国实际的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价值。"两学一做"的现实意义是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科教兴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责无旁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适应当前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向全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高校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这是由高校的地位、使命和作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战略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战略主体、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对象、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七个方面对发展战略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在战略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进程中,虽然推动国家发展的侧重点、着力点不同,但坚持现代化建设与把握历史机遇相统一,却是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始终不变的发展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历史伟业的成功经验。这一发展逻辑和宝贵经验启示我们: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指引准确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新科技革命为抓手主动塑造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为支撑全力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战略决策落实为归宿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2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应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