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威 《学理论》2012,(19):260-261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排斥。高校培养建构大学生民族精神,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构综合性、系统化的德育内容体系。建构全方位、制度化的德育实施体系。发挥"两课"主渠道育人效用,在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完成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任务,最终要落实到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科学的,并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教育方法,是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实依托和主要途径。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竭力克服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矛盾和困境,不失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一项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田燕春 《学理论》2009,(18):247-248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排斥。高校培养建构大学生民族精神,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构综合性、系统化的德育内容体系。建构全方位、制度化的德育实施体系。发挥“两课”主渠道育人效用,在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刘春梅 《学理论》2012,(35):336-33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了认真阐述,并对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巍巍 《学理论》2011,(3):223-22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摆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受全球化的影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诸多的挑战。针对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与时俱进地采取应对措施,强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加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确历史和人民的"三个选择",形成科学历史观,同时还增强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5)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弘扬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确认清和把握民族精神弘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4)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当充分认识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必须明确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加强教育引导,重视社会实践,强化环境熏陶,着力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完整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吴爱民 《学理论》2015,(7):227-228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启刚  李波 《学理论》2010,(18):204-205
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的重要内容。受国际局势和国内发展情况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拟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诸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国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以促进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广运 《理论导刊》2007,(10):105-10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在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下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为核心和主旋律,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形势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确立,需要每一个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史发自内心的钟爱,这些都需要依靠教育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加强对他们关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关系到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命题,并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本文认为,亦应将其纳入干部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提升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干部队伍成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姜素勤 《理论探讨》2005,(6):99-10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为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出发点,以法治为保障,大力弘扬中、外优秀文化,注重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将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过程,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意义重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各项事业的根本指针,它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我们应当身体力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推进民族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和人才,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建设的需要。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措施如下:做好入党启蒙教育;党员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新大学生党建模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和国情教育。  相似文献   

19.
黄亚利  李佳 《学理论》2012,(22):231-232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高校应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路旭 《学理论》2013,(21):374-375
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理清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进行分析,探索与研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具体内容和适合的途径,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而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既注重理论上的梳理,增强大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追求项目研究的实践价值,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研究,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民族精神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