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群体脱贫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经过扶贫计划的长期实施,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大幅度下降,但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贫困群体也悄然形成,且我国基尼系数有不断提升趋势。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贫困群体的现状,进而分析其成因,寻求脱贫途径。  相似文献   

2.
郑卫丽 《学理论》2013,(11):81-8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增加,该群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而在艺术院校,由于高昂的学费,贫困生不仅面临着一般贫困学生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其自身特殊性所带来的其他贫困问题。为了更好地关注艺术院校贫困生,有必要对"心理贫困"理论进行梳理,从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兴起的背景、有关争论、研究特点、方法、解困对策等方面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农村贫困,城市贫困是一种在空间上集聚的相对贫困,明晰它的空间特征、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等对于城市贫困的精准治理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应用Citespace科学文献可视化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052篇城市贫困主题的英文文献(1995—2019年)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912篇相关中文文献(1981—2019年)进行分析,可从空间视角总结国内外城市贫困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结果表明:研究趋势上,国外对于城市贫困研究的关注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国内城市贫困的研究起步较晚、增长幅度较大,但在关注度上出现倒U型结构;概念上,从空间视角定义城市贫困多是认为居住区内的人们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剥夺";研究内容上,城市贫困空间的测量与识别、时空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及大数据的应用等是国内外城市贫困的研究热点;贫困空间的演变及成因上,受居住、种族和阶级隔离等多种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外的城市贫困呈现由内及外的郊区化现象,而国内城市贫困空间演化较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生活存在着贫困增长及其相反趋向,它包含物质意义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当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停滞或危机时,无论从哪种意义看,贫困增长的趋势都向着趋于严重的同一方向发展。当经济出现高涨时,从物质意义上看,在一定条件下,贫困增长的趋势会有所抑制;但从社会意义上看,只要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所占绝对值不断减少,工人物质生活改善的程度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无产阶级贫困增长的趋势就会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良 《学理论》2010,(15):203-2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笔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贫困会给儿童造成多维度及一生的伤害,城市贫困儿童在解决温饱以后面临着心理健康的发展问题,贫困造成他们极度自卑心理,形成交流障碍,贫困又限制了他们获得交流的机会,贫困家庭呈现弱社会关系特征,并有代际传递趋势。只有通过家庭政策的不断完善,以此加强贫困家庭的能力建设,才能真正支持性地帮助贫困儿童,并预防儿童贫困。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基于 1 2个访谈个案 ,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文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重点讨论了贫困文化与社会间的关系、贫困社区的特点与性质、贫困家庭模式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8)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到反贫困的紧要关头。农村的贫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要使农村贫困居民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在扶贫政策中贯彻发展的理念。笔者发现农村的反贫困主要存在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不足、贫困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上游干预原则,削弱贫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阻断贫困"蔓延"。  相似文献   

9.
芦恒 《青年研究》2012,(3):53-62,95
20世纪末以来,欧美等国相继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致使国家、市场、社会的关系失衡。最终出现了勤奋工作而仍然贫穷的"工作贫困"现象。韩国自1997年采取"美国式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后,也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工作贫困阶层",大部分青年成为该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贫困"现象具有边缘性、高学历化、综合贫困、隐形贫困等特点;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继续缺位,青年"工作贫困"扩大化将会带来较大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贫困治理转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瞄准共同富裕,构建减贫长效机制的财政政策体系需要立足居民收入、财产收益与公共服务等三个基点,注重制度红利和能力提升对相对贫困群体收入增长的潜在贡献。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对既有财政扶贫政策进行"有进有退"式甄别,短期重点在"稳",稳定收入增长趋势;中期重点在"调",调整贫困群体收入重心,增加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长期重点在"增",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城乡二元结构对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经济状况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从教育公平视角出发,分析经济贫困制约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并从助学管理工作的角度探讨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0)
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如何解决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各高校的一项基本工作。通过分析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以及成因,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宏菊  何振 《学理论》2013,(30):233-235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属于特殊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承受着"物质贫困",在心理上笼罩着阴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以此为初衷,针对高职院校近年来相关的工作经验,从校园文化角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相关的分析,为促进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将扶贫的基本行政单位划小到村,可以使扶贫资源的分配更精准、更公平近几年来,随着开发式扶贫边际效益的降低,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一些曾经贫困,如今得到发展、不再适用贫困标准的县不愿摘掉“贫困帽”,其原因之一在于“退出标准”没有建立起来。而推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是国家实施扶贫战略的一个分界点。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然而,后扶贫时代并不意味着彻底消除了贫困。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依然会有贫困人口的存在,后扶贫时代仍会存在相对性、结构性、集中性的贫困问题。针对后扶贫时代的贫困特点,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应转变减贫思路,将扶贫为主的治理机制转向防贫为主的针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监督机制;建立分级预警监测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强化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减贫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长效减贫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李利 《瞭望》1998,(24)
决战三年消灭绝对贫困李利进入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扶贫工作令人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纷纷向社会宣告全省告别贫困。随着原有的60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广东省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浙江省随着文成、泰顺、青田...  相似文献   

17.
王涛 《学理论》2014,(3):87-88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比例不断增高,他们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日益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就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宏升  赵玉 《理论探索》2008,(3):98-100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是1985年采用世行推荐的马丁法和2000年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方法,来具体确定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明显低于国际通用的贫困标准,多年未有实质性改变等,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重新确定的必要性.目前,国务院扶贫办拟定的农村新贫困标准,更能体现扶贫成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进入90年代后,拉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然而,该地区的贫困问题却不仅没有随国民经济的复苏而得到缓解,反而呈现出愈益严重的趋势。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统计,目前约有将近一半拉美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许多拉美人说:“我们是金山顶上的乞丐”。 拉美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战后,拉美经济取得  相似文献   

20.
调查的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 :1、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依然较低 ,并且缺乏尽快提高的现实条件 ;2、生活风格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特点 ,但外部世界的影响已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其生活方式现状之如此 ,其实是“贫困文化”的问题 ,其形成根源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外发的 ,具有强制性特点。内源发展的思路 ,对于消除贫困文化的影响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只有使教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实践 ,成为他们所思、所想和所行的要求 ,它才能成为启发人们的动机 ,变革生活方式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才能最终促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走向他们自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