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后日本一直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利用。50年代,日本全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60年代,日本努力增强自主科研能力,掀起兴建“中央研究所”热潮;70年代,为克服石油危机、实现赶超欧美宿愿,日本加大科技投入,终于成为世界科技大国;80年代,日本依靠自已寻找和培养新技术的种子和幼苗,发展有独创性的科学技术。正是在80年代,即日本经济由高束增长向低速经济增长较变的特殊时期,日本把“科技立国”摆到战略地位,改“加工贸易立国”为“科学技术立国”,并“为未来世纪的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做好准备”。这里,笔者不对日本“科技立国”战略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只是结合我国经济现实(尤其是不足方面)和“科教兴国”战略,从实证角度,对其有启示意义的一些方面进行探讨,以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在一片废墟之中崛起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日本奇迹”,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头雁”,其发展势头举世瞩目。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新经济”的奇葩落户于美国,使美国经济如日中天之时,日本却陷入了战后最为严重的萧条,至今未见复苏的曙光。“日本问题”取代”日本奇迹“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日本战后的民族主义文学表现在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态度、对日本战败的屈辱感受和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战后派”的作品很少反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相反还存在有意无意弱化甚至掩盖战争“侵略本质”的倾向。以林房雄为代表的右翼作家变本加厉,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极端化和系统化。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日本当代文坛“集体失忆”,将目光转向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形成“反抗战后”的文学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作家,强调民族精神,美化侵略战争,谋求世界霸权。战后日本文学民族主义的根底是日本民族优越论。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日本发展至今,已在世界上处于“经济大国”的地位.而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科技管理的培养是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乃至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日本科技领先的地位和日本各行业的一流管理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学习仿效的对象.其中日本的公路绿化和桥梁管理经验就十分值得我们交通部门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曾以高速增长著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丧失魅力。在日本经济增长绩效率变迁过程中,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战后日本贸易政策的特点日本战后贸易政策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推行的是贸易立国政策,即初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2)从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推行的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即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其中美国对日贸易和外交政策的根本性变化,是影响日本贸易政策演变的关键因素。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虽然受到国家,尤其是美国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6.
二战之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顺利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实现了赶超欧美工业大国的宿愿。日本经济的成功,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在的因素,其中包括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回顾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那就是正确的政策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多次争论中,在不同观点针锋相对的辩论与较量中脱颖面出的。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争论: 一次发生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战后日本有较大的人力资源,但它却是个自然资源极端贫乏的国家。这决定着日本只有通过国际贸易,即实现本国人力资源和外国自然资源相交换,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经济现代化。但是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重点产  相似文献   

7.
以终身雇佣制为代表的劳务管理制度一直被认为是日本式经营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同时也是日本式企业劳资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形成了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独特的经营模式 ,即日本式经营的核心内容 ,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式经营的定型是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的事 ,但其起源却很早。 5 0年代 ,阿贝格伦在分析日本企业特征时 ,就曾经使用“终身参与”的概念。在 70年代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调查团对日本进行了实地考察 ,由此确定了日本企业的三大基本…  相似文献   

8.
东亚经济及环境问题与跨国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国家经济的急速增长具有某些共同点 ,即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通过大量增加投入而追求生产数量的增加———即所谓的“发展主义”的战略。战后 ,日本在经济急剧增长的过程中 ,国内的资源匮乏问题就是通过从国外大量进口来解决的。通过这种加工过程 ,日本在经济上积累了大量财富 ,从而也大大地提高了技术水平。韩国也采用了日本的经济模式 ,其经济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也使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中国也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 ,在引进开放的经济体制初期 ,似乎也受到韩国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影…  相似文献   

9.
日本公民馆是战后日本新创建的一种社会教育设施,公民馆的创设对战后日本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日本的社会教育决不能离开公民馆的存在。公民馆无论在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和繁荣社区居民文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日本公民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在提倡“以德治国”和把我国全面建设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对我国的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战后恢复生产与日本公民馆的创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衰退,社会生活混乱,广大日本民众处于极度的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以达到振兴国家的战略目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高速增长,使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日本政府长期对义务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战后基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城乡之间受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了国民素质的  相似文献   

11.
自“海国”思想形成以来,在日本海权思想的发展中,日本学界、战略研究界对东南亚的认知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南亚在明治时期被视为日本“潜在的海外殖民地”,在二战时期被视为“大东亚共荣圈”的重点区域,在战后因“南海”战略价值重获重视,到如今被视为日本建立“海洋国家联盟”应当联合的对象以及日本建立地区主导权的重要抓手。在日本海权思想的演进中,其东南亚认知的变迁对日本海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及中日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日本总的朝鲜半岛政策就是“两个朝鲜”政策。以此为前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具体对韩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战后复兴阶段的日本,为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在对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认识、韩国对日请求权、日韩渔业纷争、在日朝鲜人等问题上对韩采取了强硬政策。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美国东亚政策的调整,日本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及配合美国的东亚战略的角度出发,搁置日韩在殖民统治认识问题上的争议,迅速着手解决影响当代日韩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韩国对日请求权问题和日韩渔业纷争问题,实现了日韩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河大学日本研究所是1964年成立的,从此我们就开始了日本经济的研究工作。从70年代末起,我先后参加出版的著作有:《1973~1975年日本经济危机及其特征》、《高速发展的日本工业》、《日本垄断资本》、《日本经营管理体制概况》、《战后日本财政》、《战后日本税制》、《战后日本物价史》、(1973-1989年日本经济发展史》、《当代西方经济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纲》;现正在研究的课题有:《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和日本经济发展前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相似文献   

14.
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是 196 4年成立的 ,从此我们就开始了日本经济的研究工作。从 70年代末起 ,我先后参加出版的著作有 :《1973~ 1975年日本经济危机及其特征》、《高速发展的日本工业》、《日本垄断资本》、《日本经营管理体制概况》、《战后日本财政》、《战后日本税制》、《战后日本物价史》、《1973~ 1989年日本经济发展史》、《当代西方经济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纲》;现正在研究的课题有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和日本经济发展前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已合作出版的译书有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5.
吉田茂(1878~1967)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二战前长期活跃在日本外交第一线,二战后,又在日本战败改组和重建时期,五次组阁并三度兼任外相,成为战后日本复兴与发展的奠基人。吉田茂的执政时期,正是本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50年代前半期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日本面临经济复兴与国家重建与独立的两大课题。战后初期,日本被盟军占领,旋即即又被冷战风云抛卷至国际政治斗争的夹缝之中,使本已困难重重的日本重建事业更加举步维艰。本文试图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征,同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相结合,考察吉田茂战后经济外交思想的形成、实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这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时期.昭和时代结束,平成时代开始,政局生变,一批年轻政治家崛起,日本出现了“平成政治新思维”.分析日本政治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时势”和政治领导人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这正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和影响“时势”.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用二者统一的观点才能客观、完整地解释历史和预见未来.战后的日本政治进程也体现了上述两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战后以来,日本曾长期奉行以"贸易立国"战略为指导、以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的对外贸易政策,因为这一制度安排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日本对FTA和EPA的关注日渐升温,并逐步发展起一套系统、明确的FTA战略。从背景来看,其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向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产物。就性质而言,FTA战略是日本在新时代的"贸易立国"战略。处理好开放和保护的关系、克服多元官僚制的困境、重视日中FTA,是日本FTA战略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战后世界秩序中,日本既是战败国又是现存全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特殊的地缘条件和主权受限的现实使日本将参与全球治理视为保障国家生存与安全、重塑大国地位、应对全球秩序转型的有效手段。基于战后迅速提升的经济实力,日本以G7/8为核心治理平台,以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为重点领域,以地区发展治理支撑区域主导权,将本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全球影响力。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期经济低迷,以及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日本为维护大国地位,在全球治理中捍卫西方价值观和传统治理体系,其在经济金融、环境气候、地区发展等治理领域的立场政策全面倒退,从全球治理的先行和领导力量,逐步蜕变为保守力量。这从实质上折射出日本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遭遇的国家治理能力下降、构建大国地位战略失当和在全球秩序转型中定位矛盾的战略困境。  相似文献   

19.
日本战后形成的不同于欧美的、独特的金融体制维持了50年之久,它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特别是泡沫经济的崩溃,逐步暴露了其旧的金融体制的弊端。日本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逝去的十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为僵化的金融体制不能正常发挥金融输血的作用,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韩国企业加速“世界化战略”步伐吴德烈一韩国在60年代实行了“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迅速得到发展。到70个代末,韩国已脐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80年代后半期,韩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韩国采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