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群体性事件基本都是长期积累或者是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高污染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令群众不满而形成的。加上群众的维权时常得不到保障,于是采取极端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应该正确认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充分重视和积极加以预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进入了利益多元分化的时代。利益多元分化趋势下出现的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加深,传统诉求渠道不畅以及利益协调机制滞后等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的诱因。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大众参与的公共决策机制和治理模式,对协调多元利益、化解矛盾冲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倡导从政治制度层面、社会治理层面、网络民主层面等多方位地建立一个多维度、多样化、常态化的民主协商机制,从而让群体性事件消失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3.
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群体性事件,应该把视角从应对、管理进一步发展到治理。治理的主要任务不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和定位,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组织、政府与民众等多元力量的互动、沟通与配合。论文从治理理念、理论指导、主要目的、方式方法等提出了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这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群体性事件面对的难点问题主要是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健全、群众维权意识增强而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等。应加强顶层设计、疏导教育,整合信访资源、完善法律救济,并构建快速高效的现场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综述,分析开展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制度机制研究意义;认为建立必要的制度机制是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发展的重大突破方向之一。提出建立治理制度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确立制度机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中国是战略机遇期与矛盾高发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功能、过程、诱因中存在多种困境。从多中心治理理论出发,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复合治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分析江苏启东事件中各政策网络主体的立场、策略、互动关系及其治理思路。在议题形成期,府际网络是政策网络的中心点,与生产者网络互动频繁,与议题网络互动较少;在冲突对抗和沟通对话期,议题网络是政策网络的中心点,与府际网络互动频繁,生产者网络被边缘化;专业网络代表科学,但容易内部分化。因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需专注于议题网络与专业网络的支持,严格考评生产者网络,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重塑社会信任、强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关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环境抗争和环境运动方面展开;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事件的定义、类型、原因、对策以及博弈分析进行.以往的相关研究虽然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分析此类事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存在可以弥补和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视域中理性治理群体性事件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正常的矛盾运动,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一种常态和常规.当前群体性事件不但高发、频发,而且出现了非典型性群体性事件等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因此,必须开拓新思路,探索多元利益正当合法的诉求渠道和表达方式,力求在互动中走平等对话的理性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人假设”为视角,以“靖西事件”为个案,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政府、企业和民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至上,忽略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责任缺失;民众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民众信息不对称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政府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企业加强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健全民众环保利益诉求渠道;完善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相关立法是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公民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能有效弥补政府治理的不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群体性事件的善治。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中还存在社会空间、法律空间和自养空间缺乏的问题,因此,为了能更有效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作用,应该相应地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外部治理,营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制环境,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12.
由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最常见的一种公共危机事件,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具有主体多元性、形式多样性、目的明确性、规模可控性等特点。治理由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应当立足源头治理,关注民生,注重协调与配合,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思想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各类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在近些年的集中式爆发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在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利益分化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固定化;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相对剥夺感;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情绪化倾向地传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新媒体无形的渲染和强化作用。基于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探析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现实路径:采用开放式决策的方式;重视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特性;拓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出台和完善相关追究事件主要责任人、参与者的公共政策;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但也易导致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而引发社会矛盾,并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典型表现。作为群体性事件和网络技术衍化的产物,网络群体性事件表现出瞬间爆发性、现实批判性和虚实互动性等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对抗法治权威,进而给中国现代化造成了巨大的骚乱。为此,需要深入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通过标本兼治,预防和消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管理的热点问题。群体性事件具有利益相关性、行为偏激性和处置的复杂性等特征。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是社会现代化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冲突、制度障碍与缺陷以及各种新旧思想观念的纠结。地方政府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误区在于重应对,轻预防、重治标,轻治本。群体性事件理性治理既要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贯彻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制度理性,又要在政府常规管理中努力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完善政治——行政体制,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难题,学界虽多有论述,但远未形成有共识性的结论性意见.从行政法治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我国压力型体制下的维稳等政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应当增加行政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性,转向以协商、合作为主线的合作治理模式,即立法上的合作、执法上的协商、救济上的协同.此外,司法改革中,提高法官的执业水平,坚守司法终局原则,以提升整个法律体系的社会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富足的同时也不断制造着社会成员内部的怨恨与不满,伴随着社会主体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断裂,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宣泄和表达着社会群体利益损失催生的不满和怨愤的同时,也冲击着正常的社会秩序,质疑着各级政府区域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本文试图在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审视当下各级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图景,通由经验观察和分析,大致归纳出现有治理模式,并论述现有缺陷型寡头治理模式的不足,进而提出在多中心视阂下锻冶和促生新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地挑战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只有依法有效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对事件的治理,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标本兼治地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群体事件频发。通过对十大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背后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事件表面来看,环境冲突是污染企业与受害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深层来看,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群体性事件是政府奉行GDP至上与科学发展观冲突的结果,是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落后于当前严峻环境形势的结果。目前,暴力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关键在于政府。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居民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护自己的权益。环境群体性事件对于反映环境问题、促进特定问题的解决、形成相关的制度和规范等具有重要作用。环境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现实性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多元化功能性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关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