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叶笛 《前沿》2009,(11):193-196
"嬥歌"——巴士人之歌,以其"连臂曲胫、圜行而舞"独特且具意味的舞蹈形式存在于世,源远流长。本文结合巴蜀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探析其隐匿的图腾崇拜、传承及流变。同时,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多视角分析了"嬥歌"并非产生于"自娱"的内在动因,揭示了"嬥歌"这一群众性集体舞蹈蕴藏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田洪声 《前沿》2011,(12):34-36
"行帮习性"是中国"家天下"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以"血缘""亲缘""地缘"等为基础的、左右国家正式组织中潜规则运行的群体行为习惯。其本质是封建主义小生产者的狭隘,其特征主要体现为"非理性支持"。即以是否具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等作为是非判断,行为选择的标准,置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于不顾。对中国目前的贪污腐败、暗箱操作、卖官鬻爵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重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贵州苗族舞蹈经由仪式这个节点,将其文化注入并被内化为舞蹈精神。舞蹈中的情境转换、舞(观)者的心理角色定位等舞蹈行为和因素,形成一个操作行为的、符号的体系,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苗族舞蹈的生成与历史发展,并形式化为苗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政协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而有度,言而有终,在政协履职这个大舞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被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颂。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跨越发展中,政协委员更要做到"三敢""三为"。"敢想"。对民生事业抑或是转变作风工作,委员们首先要有"思"、有"想"。  相似文献   

5.
伍志燕 《前沿》2012,(1):50-53
"合理性"的概念来源于"理性",但又高于"理性",它是一种合乎扬弃传统理性和非理性的理性。从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先后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转向;"合理性"概念的历史演变也相应地经历了"原初理性""启蒙理性""近代理性""非理性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从"理性"到"合理性"的转变表征了当代西方哲学主题的转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庆湖 《前沿》2011,(18):168-170
时下,社会道德的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且不道德的现象已经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现实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耻感文化"的内涵在社会转型的推力作用下发生了蜕变,造成了社会成员的集体心理迷失。重塑"耻感文化",扶正"耻"的路标,是当前道德建设之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魏鸿雁 《前沿》2010,(20):160-162
"隐"是赋、比、兴等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表现方式,是言意之辩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刘勰对其作了准确的解释。其特点是"舍容取心",借辞传意,使语言形成丰富性和多义性的特征。形成"隐"的语言手段是"曲""婉"。"隐"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诗歌理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8.
肖渊实 《前沿》2012,(1):181-182
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吞口"舞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水族"吞口"舞具有很显著的文化特质。本文对"吞口"舞的文化特质进行细致地剖析,为这项云南水族所独有的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的保护与弘扬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蒙妍 《前沿》2010,(12):198-200
"芦笙长鼓舞"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而"芦笙长鼓舞"又在中国瑶族长鼓舞系统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从"芦笙长鼓舞"的文化演进、艺术表现形式、民俗文化基础三方面去探究其文化内涵,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是继承与发扬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杨文定 《传承》2013,(6):99-101
通过理清"道""技"概念与关系,界定民族地区城市的概念,归纳和分析民族地区城市交通发展存在的历史、当代实践及学术研究问题,进而在"道""技"视域下从技术本体论、区位中心论、系统论和生态发展理念多方面辩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民族地区交通发展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杰 《前沿》2011,(20):177-179
"高大全"与"红光亮"的研究始终是学界的议题,前后也似有冰火两重天的境遇。通过分析"高大全"与"红光亮"的历史建构,探究蛰伏于其表象之中的神格化与审美趣味的民族化的本质内涵;从艺术与政治二个主体语境的不同阐述,对"三突出""高大全"给予差异化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祝杨军 《前沿》2013,(7):171-174
科学发展观演变的生态伦理意蕴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其核心是研究"善",从而在理论层面揭示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本文从"物欲之善""公民之善""生态之善""人之善"和"和谐之善"五个维度分析展开,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高的伦理形态,从其发展逻辑来看,每一次发展伦理观的变迁,都伴随着一种文化的嬗变,这种嬗变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13.
黄建跃 《求索》2011,(4):121-122,193
本文以为,"公"的原始意象与氏族或者部落联盟的祭祀活动相关;"私"为"耒耜"之"耜"字的引申,与劳动工具的个人所有相关。"公"起源于宗教观念,"私"起源于世俗生活,它们是决定"公""私"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同地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唐圣菊 《求索》2014,(11):180-184
民国时期是中国舞蹈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西舞东渐"一方面令国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促使舞蹈逐渐由宫廷文化、民间文化成为一种都市大众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舞蹈现代发展进程中,禁舞与反禁舞斗争相互交织,构成了现代舞蹈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畸形文化景观。深入研究民国时期的禁舞与反禁舞斗争,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民族舞蹈现代转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从文化层面理解舞蹈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影子 《今日民族》2014,(10):35-37
<正>艳丽无比的色彩诡秘妖魅的表情胼手胝足呼风唤雨一步一调讲述历史故事一挥一舞演绎民间智慧记得儿时的梦境中常有妖鬼的形像,去山西的文化之乡寿阳看傩舞"爱社",或许是为了找回那梦中的舞蹈。文字里的傩舞我见过,老人的传说中我也听过,但如今却是要去见识它的全部精髓和奥秘,一种宗教的虔诚开始在我的心底升腾起来。傩舞那诡秘的脸谱,飘舞  相似文献   

16.
吕绪勇  邓君韬 《前沿》2011,(5):110-112
对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传统理论的"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犯罪构成要件说"以及"综合说"均将"未得逞"视为"消极要件",其并未说明"未得逞"的真正意义。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刑法中的"未得逞"应兼具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形式意义上的"未得逞"既是普通用语,亦是规范用语;实质意义上的"未得逞"则指没有发生行为人所希望或放任的,并由行为性质所决定的客观侵害结果。  相似文献   

17.
常新 《长白学刊》2013,(4):138-142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当代文化出现了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向,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文化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剧变,传统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神圣性遭到了颠覆,文本的意义变得愈来愈多元;在和市场机制"联姻"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在有意和无意中产生了文化霸权的因素,同质化的倾向使得大众成为无意的被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前现代性意识形态问题的范式被改变,它以隐喻的方式暗含在文化中,阶级对立变成了在消费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消费一再地被视觉刺激所激活,这使得"读图时代"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鸟图腾符号作为表现对象或主题出现在"锦鸡舞"之中,扩充和丰富了舞蹈本身的意义,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昭然于心。鸟崇拜意识决定了锦鸡舞的外化形象与精神内核,并以其自身的生命系统将不同时代积淀下来的苗族文化转化为可触碰、可继承的物化形象。对苗族锦鸡舞的观照与传承,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回归,对自身生命的回望、审视及认可。  相似文献   

20.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