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刑是刑罚中最严重的处罚,它在整个刑罚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废除死刑是一个国际大趋势,并且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纷纷呼吁废除死刑。但是,贸然废除死刑是不妥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不能废除死刑的情况下,完善死刑制度对于弥补死刑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死刑是刑罚中最严重的处罚,它在整个刑罚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废除死刑是一个国际大趋势,并且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纷纷呼吁废除死刑。但是,贸然废除死刑是不妥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不能废除死刑的情况下,完善死刑制度对于弥补死刑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在刑罚体系中属于生命刑。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刑罚也日趋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废除死刑的道路;另一方面是那些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对死刑的适用和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是一个死刑制度历史悠久的国家, 改革现行死刑制度,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入手,从死刑制度的法律价值、刑罚的目的、社会作用等多角度论述了废除死刑,构建合理的刑罚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完善刑罚制度要树立人道主义观念和正确的刑罚正义价值观。我国在完善刑罚制度特别是在对待死刑问题上 ,应该破除对严刑酷法的迷信 ,正确认识死刑的利与弊 ,逐步废除不人道的刑种 ,建设更加文明化的刑罚制度。  相似文献   

5.
死刑制度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死刑制度有着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它的演变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死刑直到今天仍然适用于我国而不被废止,那么它就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一些部分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调整,这也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死刑制度产生的渊源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死刑制度进行全面的介绍,以期更清楚的了解我国死刑现如今的生存状况.透彻、细致的剖析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上死刑制度的问题以及立法和实践中如何完善死刑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死缓是我国现行《刑法》明文规定的一种死刑执行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刑罚制度设计.作为死刑执行方式的一种重要方式,死缓既能保留死刑的威慑力,又能有效减少死刑实际执行的数量,在我国刑法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但目前死缓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如适用范围不明确、与死刑立即执行衔接不够紧密、执行死刑的条件过于宽泛等,使得死缓限制执行死刑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本文在分析这些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些许完善死缓制度建设的建议,使死缓制度有效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废除死刑虽已成世界潮流,我国基于具体国情,死刑仍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限制死刑执行已成为全民共识.死缓制度是我国限制死刑的重要手段,其本质为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即“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如何完善我国死缓制度的适用以条件及具体执行方式,将是我国死刑改革的重要议题.死缓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将加快我国废除刑法的步伐,推动我国社会中理性、文明的刑罚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故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然废除一项存在数千年的重要制度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众多人口的大国,本国国情是不能不予以考虑的.本文着重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与死刑存废的关联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9.
死缓制度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制度是依附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执行方法,是死刑的变通执行制度,包括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免除死刑的执行和附条件的执行死刑。实践证明,死缓制度在我国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死缓制度的适用过程中,它的弊端也日益凸现,从而使得死缓的适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死缓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构想,以期该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效能。  相似文献   

10.
死刑作为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又严厉的刑罚手段,然而,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死刑由于它的残酷性、不可纠错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近年来,死刑控制与死刑制度的改革,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将从实体控制、司法限制、限制死刑第三条道路、域外经验四个方面总结2007年我国死刑研究的成果,希望对于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以及司法实践有所脾益。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正确地认识和适用死刑,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必要加以认真的研究和讨论。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它是刑罚种类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方法。列宁指出:“任何一个革命政府没有死刑是不行的,全部问题仅在于该政府用死刑这个武器来对付哪一个阶级。”①在我国,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它是我国司法机关同反革命分子和其他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它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死刑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死刑,顾名思义就是将犯罪者处死的刑罚。由于死刑剥夺的是受刑人的生命,在国家的刑罚制度中,无疑是最严厉的。本丈从我国死刑的历史完善及现状、死刑废与留、中国死刑存在的问题、中国死刑制度发展的必然方向、死刑限制与废除的建议,阐述对死刑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死刑,又称极刑、大辟,它是剥夺人的生命的刑罚,在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中国古代的死刑制度是为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它的矛头所向主要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历代统治阶级都把死刑视作维护统治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法律中规定了一套严密的死刑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废除死刑是从刑罚人道主义出发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欲在我国实现废止死刑,分析死刑制度走向,应当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这也是通往废止死刑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我国刑法中的13个罪名的死刑,第一次给死刑做减法,并导致刑罚结构上的变化,再次引发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死刑制度走向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一种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又称生命刑。由于它是刑罚体系中诸刑罚方法中最重的一种,因而又被称为极刑。最突出的体现在死刑所剥夺的是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死刑的适用对犯罪分子来讲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死刑对犯罪分子造成的痛苦也是最大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仍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死刑在我国的继续存在。但是,应该坚持少杀,慎杀,我国的死刑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都要作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都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继续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充分考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法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考虑,我国立即废除死刑还为时尚早。但同时我也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社会可以采取刑罚以外的条件措施有效地防范犯罪,超越报应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刑罚制度必将进一步完善,死刑终将走向废止。  相似文献   

18.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故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愈来愈受到人民的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今天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然废除一项存在数千年的重要制度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众多人口的大国,本国国情是不能不予以考虑的。本文着重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与死刑存废的关联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死刑,又称生命刑,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手段的刑罚方法。死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刑罚,历来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被认为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方法,其存在也被认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直到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废除死刑的论述,人们从尊重生命权和天赋人权的角度,对废除死刑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对死刑利弊的激烈争论,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死刑存废之争。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死刑的历史,结合目前司法现实,特别是我国死刑核准制度的变迁,探讨死刑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及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20.
对死缓罪犯变更执行死刑的几个问题□张新民我国刑法规定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只是死刑的一种行刑制度。它的确立和实施,为罪犯提供了悔过自新的机会。因此,死刑罪犯在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期间或期满时,其刑罚的执行就必然要变更,或变更执行死刑,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