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西林 《法制与社会》2010,(24):155-156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一份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性质的政策文件。制定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明确未来两年我国政府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这些目标措施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颁布人权行动计划的意义在于,体现政府对人权保障的重视;到强化政府保障人权的观念,规范政府的执法行为,更好地保障人权。对于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识,全面推进人权事业发展,推动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权的含义、发展历史及我国发布人权行动计划的意义等方面,对人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11日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这是我国第二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为了持续全面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这个计划对今后四年中国人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了规划。对此,记者采访了参与行动计划撰写的部分专家。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据介绍,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分为导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人权教育,国际人权条约义务的履行和国际人权交流与  相似文献   

3.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充分地保持了人权制度和人权实践上的中国成分和中国方式,完整表述了中国特色的人权框架,并且与世界人权体系和国际人权公约的精神相吻合,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的开放和合作姿态。它具有可靠的政治与宪政权威和政策与法治保障,在日渐倾向于突出人权与法治内在关系的时代背景下,尤其需要强调公共政策之于人权的现实意义;它将人权教育纳入议题,但在日益重视培育人权意识和建设权利文化的同时,尤其不可漠视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人权与责任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2009年,我国首次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二00九—二0一0年)》发表。通过人权和宪法以及宪政的规律性联系可以看到,在我国宪政建设和人权保障的总体布局中,必须致力于充分实施人权规划,加强宪政建设从而全面的实现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中国第一次制订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一份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性质的政策文件。其中,第三部分是关于特殊群体的权利保障,涉及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保障。遗憾的是,该部分未能囊括精神病人的权利保障。精神病人,作为特殊群体的一种,其生存状况、权利保障理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据新华网】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北京人权论坛”日前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于2009年制定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份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经过两年不懈努力,行动计划规定的各项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加入21个人权公约,除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没有被全国人大通过,其他的都已经生效,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已逐步和世界接轨,但中国在人权法治保障与实施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2009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在人权发展与法治保障的实践上将步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陆德生 《江淮法治》2009,(18):48-49
最近,我国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制定这样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和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走上了有计划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关今华  李佳 《法律科学》2007,25(1):32-46
人权概念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决定了人权概念的动态变化,人权是对抗性权利、道德权利、习惯性权利、普遍权利,同时也是法律权利.人权的本质在于对弱势方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0.
徐明明 《法制与社会》2014,(16):182-183
"儿童的人权保护是普遍人权当中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①儿童权利保护构成全人类人权保护的核心和基础。本文从浙江温岭幼师虐待儿童事件入手,剖析该类事件频繁发生的社会缘由,结合目前国际社会和我国国内在儿童人权保护上的相关规定,拟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儿童权利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1.
暂缓判决乃我国司法理念的一种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暂缓判决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不断得到实施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未成年人权保护的角度论述暂缓判决存在的价值及其理论基础。"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该得到保护。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暂缓判决是少年审判制度和审判方式的改革和大胆实践,与我国现行刑法中的缓刑不同,它更有利于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2.
较之于2009年颁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年颁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强化了国家对社会权保障的立法义务,推动人权保障的法治化;强调了国家对社会权的平等保护义务,促进核心社会权的实质平等;纳入了一些新的社会权保障要求,推动社会权向高层次发展.然而仍然存在对社会权救济的制度供给不足,对发展社会力量保障社会权的重视程度不够,自由权对社会权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不足.亟需通过加强社会权保障立法,加强《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的制度性落实,促进社会权保障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等手段完善社会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孟强 《广东法学》2008,(6):54-57
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的意义,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和改革设想等方面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陆德生 《江淮法治》2012,(16):52-53
2012年6月11日,我国新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发布。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开启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骤升,是当前刑事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如何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也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权保护的立法特别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我国刑罚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对犯罪未成年人不批捕、不起诉等项保护政策和原则的规定还是比较笼统,  相似文献   

16.
保障罪犯权利是监狱工作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国监狱在罪犯人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罪犯人权状况近年来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罪犯特殊的地位,罪犯的很多权利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此,探索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罪犯的合法权利,是非常有益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儿童免受性侵害的权利--对我国儿童性法律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合俊 《法学研究》2004,26(6):128-136
在国际法上 ,性越来越与人权联系在一起 ,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基本人权 ,性法律逐步从主要维护性秩序转向主要保护个人的性人权。《儿童权利公约》就突出体现了性人权的视角。我国已经批准《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在性人权的视角下 ,我国儿童性法律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儿童性法律的修改 ,应朝着更加人权化的方向进行 ,以便从一个侧面推动我国的人权建设。  相似文献   

18.
章育良 《河北法学》2007,25(4):171-175
为了促进人权和民族权利,使这些权利在非洲得到有效保护,非洲统一组织制定了相关人权文件,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人权保护机构和制度.与全球性国际人权保护制度相比,非洲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更具可行性,尤其是个人申诉制度对国际人权保护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非洲区域性人权保护机制也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9.
国际上对领事保护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美国、欧盟以及荷兰的相关制度与实践的研究。领事保护不仅是一项国家权利,也是一项个人权利。基于主权的属人管辖权是领事保护的基础,但其推动力却是人权。一国公民有权要求或放弃领事保护。国外学者的领事保护研究大都缺乏人权视角的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谢英 《法制与社会》2010,(34):191-192
刑事诉讼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1997年刑事诉讼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在人权保障方面初步迈出了民主文明的第一步,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化的诉讼结构初步确立,特别是国际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刑事诉讼,加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司法保护,是树立现代执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