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正>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使用了"课业负担"这一词,纲要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也出现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样的说法。华东师范大学胡惠闵老师采用文献研究法,针对500篇代表性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得出"课业负担"的定义如下:学生在为了完成或者更好地完成课业所实际承受到的负担就是课业负担。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是过重的,也可能是过轻的;可能是应该承担的,也可能是不应该承担的。  相似文献   

2.
李威丽 《学理论》2012,(32):65-66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主观的感觉,是学生的主观能力的体现,学生真正具有的能力虽然无法体现,但它是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胜任某项学习任务的感知。研究对学业自我效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测量及其"一般"与"特殊"进行综述,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3.
一、日益沉重的学业负担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顽症,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教育界。自1950年至今为止的46年间,原教育部和现国家教委曾先后13次发过文件,试图缓解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上海自50年代初至今的40多年间,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曾采取过4次重大的措施:第一次(1951年9月—1951年底),以行政手段开展“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试验。第二次(1964年4月—1965年11月),大张旗鼓地推广育才中学教改实验。第三次(1980年—1984年),上海进行大规模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实施初中分流。第四次(1988年5月至今),自  相似文献   

4.
宋红英  张永国 《学理论》2011,(1):293-294
通过问卷、实地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对西藏自治区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西藏小学生学业负担在不同方面呈现出地区、民族、校际、年级及就读方式差异,其中竞争、作业量、课业任务难、课外补习班、民族教育文化负担和学科内容的增多是造成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旷芳 《学理论》2012,(15):49-50
大学生是实施网络暴力行为的主要群体,网络暴力行为包括语言暴力、传播色情与暴力影视、玩暴力游戏、黑客行为四种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具有消极影响。网络立法滞后、网民的"三无"、大学生性格特点和课程负担过轻等是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形成原因,高校应加强传媒教育、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7,(3)
<正>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小学生起得最早,和环卫工人一样披星戴月。这个问题早已引起关注,减负工作也已开展多年。然而由于升学竞争的外部压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未发生根本变化,老师减负家长补,校内减负校外补,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并未真正减下来。最近,上海市主要领导亲自督办中小学减负,成为  相似文献   

7.
王殿军 《民主》2014,(1):26-27
关于高中课程的设置和高中生课业负担问题,我认为笼统地谈高中生课业负担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国家的课业是统一的,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负担过重,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负担过轻,有一部分人合适。负担轻重是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8.
《图形算量软件应用》课程,是本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新增"过程性知识"培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加快算量流程的能力。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有限的课堂内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软件操作、应用技能,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图形算量软件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梁诸英  阮辑 《学理论》2013,(5):273-274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会不同程度存在学业紧张、学习计划不明确、心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如下:及时引导学生成功转化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建立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多方互动机制;开设"高校学生自我规划指导"讲座;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胡卫 《民主》2006,(2):18-20
当前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因此,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职业学校的学风是社会风气、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学生自身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学风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心理.职业学校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主要类型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浮躁心理、矛盾心理、从众心理.职业学校要建设优良学风必须通过加强对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严格的常规管理、科学的学业考核要求等策略,构建优良学风的养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由于尚有大量中职生对自身的学业成绩存在着归因误区,所以,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正确的学业归因,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通过对相同班级、课程及任课老师教育下的学期"题库静态(闭卷)/题库主动式动态(口试)复合考 懒散系数刺激"教育模式下的数据分析,探究出让学生有效地认知正确的学业归因,提高学业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运用社交网络维护人际关系,对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关系产生心理依赖,致使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业。近年来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使用存在潜在的成瘾性,这一行为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对此提出对策:加强校园网络和学校活动建设,减少不良网络交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网络使用及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0,(Z1)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最近指出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把“减负”作为基础教育战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当前要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 ,推动学生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部要求各地在今年上半年集中力量 ,紧急行动起来 ,采取坚决措施 ,打一场围歼战 ,切实减轻小学生经济负担、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做好如下工作 :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分阶段确定“减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需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六元五驱四结合"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三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四是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知行合一;五是优化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着重考核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3)
公益事业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中,对被帮扶和帮扶学生以及学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具体原因,把学业困难学生划分为学业不佳和心理亚健康两种类型,针对性设置学业援助公益岗和心理助学公益岗,招募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助学岗位并完善岗位建设。既达到帮扶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公益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土木工程绘图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理论知识过多,使不少学生兴趣不高,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分成多个小任务,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任务,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绘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提高制图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1)
学风建设一直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品质,是在校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其中,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构建学生管理与教师教学的交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介绍学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最终提出针对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学业规划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6)
心理韧性在目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以潜能的角度对心理韧性培养的研究却不多。心理韧性是每个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会在个体受到不利情境或者危险因素的时候表现出来。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中,要面对诸如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这些压力处理不妥当,很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所以积极探究心理韧性潜能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曲庆峰 《学理论》2013,(21):266-267
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小组教学法,将两种方法加以结合弥补各自的缺点。并以专业课"CI设计"为例,通过设定学生熟悉的设计任务,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达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专业知识和设计技法的目的。最后通过总结课程实施效果,在专业内外提升学生能力及自我认同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得以激发,对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