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文坛泰斗,一个江浙才子,后来一个是共 产党政府的要员,一个是国民党总统府的 国策顾问。他们虽然政见各异,但在学识领域和个人感情方面却又是一对挚友。这两人就是郭沫若和陈布雷。 陈布雷在文坛上知名比郭沫若稍早一些。1911年夏,陈布雷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即应上海《天  相似文献   

2.
1941年11月,重庆文化界为庆祝郭沫若五十华诞之即,收到了蒋介石的文胆、幕僚长陈布雷的贺诗并附贺信.郭沫若欣然接受并回赠和诗以表谢意.成就了抗战时期陪都文坛的一段佳话.郭沫若与陈布雷分属于两个不同营垒的著名文人.文人相轻乃文坛司空见惯,更何况两人阶级立场壁垒分明,生活情趣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1941年11月,正逢郭沫若先生的五十寿辰,同时又是其从事创作活动25年纪念,为庆贺这位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中有卓越贡献的文化巨匠,全国许多地方都举行了纪念活动.郭沫若所在的重庆自不用说,远至香港、延安、桂林等地,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反映出郭沫若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两位才子初次见面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陈布雷均曾居住上海,虽未曾谋面,但互慕文名。郭沫若和陈布雷崭露头角时,正值蒋介石为其创“大业”而网罗天下名士,自然,这两位才子就都进入了他的视野。1926年春,郭沫若到广东大学文学院任院长,蒋介石正在广州当黄埔军  相似文献   

5.
一个文坛泰斗,一个江浙才子,后来一个是共产党政府的要员,一个是国民党总统府的国策顾问。他们虽然政见各异,但在学识领域和个人感情方面却又是一对挚友。这两人就是郭沫若和陈布雷。 1 陈布雷在文坛上知名比郭沫若稍早一些。1911年夏,陈布雷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即应上海《天铎报》的聘请,出任主要撰稿人,开始写政论文章,锋芒初露,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初期,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间的联合反帝斗争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作为当时两国革命的最高领袖,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私交也为后人津津乐道。据说,列宁将孙中山于1918年发给苏俄政府支持其反帝斗争的电报视为"东方的光明",而孙中山也曾经称列宁为"革命圣人"。就在2010年,台湾政坛还曾就列宁是否嘲笑过孙中山"如少女般天真"而争得不可开交。这都给人一种错觉: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私交一定非常好。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仔细梳理和甄别史料可以知道,列宁和孙中山  相似文献   

7.
《廉政瞭望》2011,(20):44-44
相比蒋介石,陈布雷的形象更能代表宁波人:矮小、瘦弱、眉目清秀,斯文而聪慧。他的家乡慈溪,毗邻绍兴,他后半生所从事的工作,近乎为绍兴师爷,只是他的性情,有师爷之谨小慎微,而无师爷之刁滑奸诈。如王芸生所回忆:“陈为人谦和拘谨,待人接物,向无疾言厉色。每见陈为蒋侍座,低眉垂目,敛手侧座,必有询问,才答数语。那种恭谨严肃的样子,令人看了透不过气来。”这种恭谨,或如左舜生所言的“极端谨慎”,  相似文献   

8.
1947年8月10日上午,北京(当时称北平)东交民巷里的六国饭店门外,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国民党军政要员、社会贤达、名流以及他们的太太、小姐们,手持粉红色请柬,兴冲冲地步入豪华的宴会大厅。  相似文献   

9.
<正>资助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家宴,为他亲邀至京的客人仇鳌洗尘。席间,宾主融洽,谈笑风生。毛泽东频频举杯,向这位童颜鹤发、精神  相似文献   

10.
日前,南京市国税局大厂区分局原局长陈林春,因贪污受贿被判刑。陈业务素质较高,31岁就担任了大厂区国税分局局长职务,本来前程似锦,那么,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  相似文献   

11.
12.
翻开毛泽东与郭沫若半个多 世纪友谊交往的档案文献史料, 处处闪耀着政治豪情与文化浪 漫、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真诚友 谊与超人智慧的灿烂火花。 革命风浪中相遇 1921年7月,毛泽东作为湖南 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在上海前后 逗留月余。而此时,郭沫若为筹备 创造社的《创造季刊》第二次由日 本返沪,住在上海泰东图书局编 辑部的楼上。历史为两位巨人提 供了见面的机会,可惜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3.
肖小华 《世纪桥》2009,(20):31-32
一、与井冈山失之交臂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了。这是无产阶级在反革命的血腥屠杀面前,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在这历史转换的严重关头,郭沫若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坚定立场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8月3日,当他在九江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和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一起奔赴南昌,加入起义部队。当时九江到南昌的火车已经停运,  相似文献   

14.
张家康 《党史文汇》2000,(11):30-33
他们是一对时代的孪生子,诞生在“大中华老大帝国最背时的时候”。过多的民族灾难,沉重的礼教包袱,使他们变得郁悒寡欢。当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主的文化人时,这种郁结沉淀的忧患意识,便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对历史和未来担当起道义的责任。他们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为推进中国历史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他们政治理想不同,人生道路也就不同。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1915年9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提出了中国文学革命的口号,他在一首长诗中说:“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  相似文献   

15.
严农 《党史天地》2006,(5):14-20
毛泽东与郭沫若,两位中国近代历史画卷中的风云人物,一位是伟大的政治家,一位是文坛巨星。联结他们的是救国理念、革命思想。他们之间,有思想的交流,有诗文的唱和,初聚江城农讲所,他们共同探求马克思主义;重逢山城重庆,他们共同谋求中国和平之出路。一篇《甲申三百年祭》,集中体现了二人对历史发展的共识,毛泽东不仅将它作为延安整风的文件,而且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在革命即将胜利之时,以告诫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之间有理解,也有误解,因为他们既是伟人,也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16.
长期追随蒋介石反共,被蒋介石视作“文胆”、“智囊”的陈布雷,其8个儿女中没有一个是国民党员,相反竞有4个儿女是中共党员。而在这4个的儿女中,尤以其爱女陈琏和幺儿陈砾最具传奇色彩,本文特将陈砾的革命经历——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李思慎 《党史博采》2001,(12):23,30
李立三与郭沫若之间,早在1927年共同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时就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当时,两人都是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委员,但在那次起义失败之后,两人天各一方。特别是李立三因犯“立三路线”错误,被迫流落他乡——苏联,身处逆境,双方更是失去了联络。时过18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竟在莫斯科重逢。 1945年6月,郭沫若以中国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近代史的两颗巨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与翦伯赞之间的交往,始于1926年冬,当时他们同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68年12月翦伯赞去世,他们之间的友谊长达40余年,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洗礼,经受了历次极“左”运动的考验,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情趣和爱好,使这两颗巨星在中国的史学天空交相辉映,大放异彩。从邂逅到相识翦伯赞,湖南人,1924年赴美  相似文献   

19.
“发扬马列垂型范,万代后昆执斧柯”。 这是1977年郭沫若在《怀念董老》一诗中,对董必武一生历史功绩的热情讴歌,同时也反映出两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的深厚情谊。 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长期奋斗在国统区,“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郭沫若作为文化界的领袖,以一名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满怀报国热忱,积极活动于抗战舞台上。董必武与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交往,不仅在二人一生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人士之间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20.
翻开《毛泽东诗词》,可见与毛泽东唱和较多者,除柳亚子外,就是郭沫若了。这既可见毛泽东对郭沫若诗词成就的赞赏,又可见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