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税收优先权与担保物权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新《税收征管法》或新《征管法》),对于加强我国的税收征管工作、规范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解决了以往税收征管中的一些难题。但该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新《征管法》规定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和后设置的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等担保物权,这使得公法领域的征税权与私法领域的担保物权产生了冲突。  相似文献   

2.
论税收保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税收保全王登年,陈刚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该法是在总结吸收近年来我国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税收征管工作的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在我国税收征管法...  相似文献   

3.
土地征收救济机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救济制度的基础是征收权之立法规制,尤以征收程序的设置最为关键,我国的征收程序条款设置存在缺陷应予完善;土地征收救济模式有法院主导型和议会主导型救济模式之分,我国的征收救济模式缺失,现实国情决定我国应选择议会主导型救济模式;土地征收救济方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具体诉讼形式,我国至少应赋予被征人享有就征收补偿纠纷而提起民事诉讼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4.
偷税漏税是我国经济领域一个久而未决的问题.据统计,1989年我国国营企业偷漏税面达50%,乡镇企业偷逃税面达60%,个体户偷抗税面竟达80%,个人收入调节税偷逃面则高达95%.如此巨大的数字,无疑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检讨我国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对症下药,强化税收征管工作,是极为必要的.一、我国税收征管立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十年来,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发布的税收法律、法规达30多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颁布了一系列税收规章,初步形成了国家税法的基本体系.在税收征管方面,198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1986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3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完善增值税征税办法的若干规定》等等,这些对税收征管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总的来说,它不全面也不完善,对经济领域大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调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是税务机关进行税务征收管理的法律依据。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法》颁布于1992年9月,1995年又对其个别条文进行了修改。这部法律对于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收征管的科学规范,曾经起到了并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随着我国企业制度、财税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现实中的税收征管面临着巨大挑战:税源管理混乱、税收流失严重、税务执法随意而又缺乏力度、税款征收有关部门不予配合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税收…  相似文献   

6.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法日三国,从土地征收公共目的的立法界定、具体认定和法律救济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显著差异与共同经验并存。借鉴其共同经验,我国可借修订《土地管理法》之机回归土地征收目的一元化,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土地征收公共目的的范围,增设公共目的认定程序,引入公共目的异议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自1992年颁布实施以来,经过1995年和2001年两次修订,历经12年,《税收征管法》第88条所规定的纳税争议复议前置制度一直遭受学者的质疑与批判.2013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就《税收征管法》修改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当纳税人兴奋于《税收征管法》第三次修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却因纳税争议复议前置的保留而无奈感叹其“犹抱琵琶半遮面”.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1年新修订的《税收征收管理法》首次规定了税收优先权制度,对于该制度设计,法学理论界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立法上的一大突破。但税收优先权的设置是否有其合理依据,是否真如有的学者所言是我国立法的显著进步,有待从理论上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税收征管法》修订工作已全面启动,学界和实务届人士纷纷建议献策。本文试以税收滞纳金为视角,分析其法律性质,剖析现行税收滞纳金制度在加收率及计算时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措施,以期此次立法修订能在其法律性质框架内构建具体制度,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叶姗 《法学》2014,(10)
我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加处滞纳金的额度限制、起止标准、执行协议和救济规则等内容,能否适用于《税收征管法》中的滞纳金,取决于理论上如何认识后者的法律性质。现正修订中的《税收征管法》前后两个版本的草案各主张将其修改为税款滞纳金和税收利息,体现了"因滞纳税款而加收的款项不适用《行政强制法》"的观点。这种款项是纳税人因不当占有国家税款而应当缴付的时间孳息,其法律属性系税收附带给付,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非罚性。它的加收缘于纳税人超过规定期限而未能足额缴纳税款这一滞纳税款之事实,而计算所依据的本税应纳税额、加收比例、起止标准皆由法定。除非存在非归责于纳税人的法定情形,其征收不得减免。税务机关依法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纳税人逾期不履行的,有权依法加处滞纳金。  相似文献   

11.
王建中 《经济与法》2003,(12):13-16
税收程序法是以规范税收的确定和征收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体系,这些程序制度按照税收征纳过程、阶段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税收管理程序制度、税收确定程序制度、税收征收程序制度、税收执行程序制度、税收检查程序制度、税收处罚程序制度、税收救济程序制度、税收立法程序制度等。其中,  相似文献   

12.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专章设置了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特别程序,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相继对其进行了细化,为肇祸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规范化提供了程序性保障,彰显出我国对精神病人的重视与关怀.然而鉴于该程序首次入法且条文稀疏,仍存在着适用对象范围狭窄、涉案人程序性权利缺失、救济机制运行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借鉴域外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以立法精神为导向,明晰强制医疗适用范围、填补程序性缺陷,保障涉案人程序选择权、完善救济措施是强制医疗特别程序获得实效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东亚经贸新闻》讯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日前透露了一批重要经济立法的进展情况。税收基本法、遗产税法、反垄断法、政府采购法、社会保险法等正在抓紧制定;破产法、预算法、统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拟议进行修改。具体情况如下:“政府采购法”已列入九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力争在2001年8月前将草案提交审议;“税收基本法”,准备近期提请国务院审议;今年2月国税局已将“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上报国务院;“遗产税法”已列入人大立法规划,目前国税局正积极进行该法的起草协调工作;“反垄断法”列入人…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了税收优先权,对于保证国家征税权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现行规定不明确以及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务登记管理,加强税源监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  相似文献   

16.
一、《征管法》修改势所必然──立法史简考1986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下称《征管法》)。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改。该法第40至45、50、52至54条等共10条直接规定了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与刑罚问题。其罪状独立表述;而其具体罪名所对应的刑罚则完全依附于当时的刑法(1979年通过)及《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1992年9…  相似文献   

17.
施正文 《法律科学》2006,24(5):155-163
中国税法通则的基本定位应当是调整税收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共同问题和综合问题的通则性立法,主要规定税收征纳过程中的实体基本制度和程序基本制度,是税法体系中的一般法,是规模适度、体系科学、赋有现代法治理念的现代税收通则法。在立法时,应当侧重从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体系的角度,重点处理好与宪法、财政法、立法法、行政程序法、税收征管法、民法的关系。在搭建立法架构时,应当以“总则——纳税义务——税收征纳的一般规则——税收确定——税收征收——税收执行——税收争讼——法律责任——附则”为立法主线。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障税收依法征缴,防止税收流失,各国法律都规定了多种措施,税收优先权便是其中之一,它使税收处于优先受偿的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亦规定了税收优先权制度,明确了国家征税权力与其他权利并存时的清偿顺序。本文对我国法律中有关税收优先权的规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国际税收透明度同行评议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晓静 《法学研究》2012,(4):188-198
为实施国际税收透明度和信息交换原则而组织的全球税收论坛同行评议是国际税收合作中的新机制。评议中发现在涉外信托、无记名股票和名义持有人三个问题上各国普遍存在信息透明度不足的缺陷。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与论坛所设计的标准也有一定距离,值得引起注意。应当在完善信托税制的实体法律基础上加强获取信托信息的税收征管程序立法,对国内信托和涉外信托分别制定信息申报规则;有必要对公司法第130条进行修订,取消发行无记名股票的规定;制定隐名投资中的名义股东的信息保存法,对名义股东施以信息报告义务。  相似文献   

20.
刘纯林 《法制与社会》2013,(31):210-212
我国个人所得税应尽快结束收入隐性化、税源监管无力的现状,建立税收征管的信息保障机制,确保征管主体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得税源信息的立法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保障制度生成和实施的一般机理探讨如下:征管信息保障责任是帮助责任、法定责任、管理责任.强化税收征管的信息保障,需要更强有力的法律救济,立法应扩展行政救济的职能,重视刑事救济.实施税务征管的信息保障需要建立配套的法规制度以完善相应的社会化支付体系,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信息保障,最终要依靠税务征管方式自身的改进来直接推进个人所得税优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