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根据对昆明市王家营社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地调查,从社区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纳以及流动人口对社区居民的认同两个大的层面,来分析研究村改居社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受到个体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源多寡的影响。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社会互动效应、信任效应、互惠效应、规范效应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实现方式。实证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收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社区服务享受和社会资本建构能力等方面面临居家养老困境。这些困境可以追溯到养老观念变迁、家庭结构变化、城镇化推进、乡土文化变迁等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资本结构及存量的变化。具体而言,农村空巢老人的人际网络不断疏化,信任资源不断流失,所依赖的社会规范不够健全,互惠式能力不断弱化,赖以生存的农村社区发展尚未成熟。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需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从互动、信任、规范和互惠四个维度构建与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对该市空巢老人的安全现状开展专题调研,从而归纳总结出三方面对策建议,即: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建立空巢老人的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援助途径,做好空巢老人的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家庭和个人的能动作用,提高空巢老人的安全自保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岛市427位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后发现:空巢老年人的整体生活和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和谐程度较高,但还存有一些急需完善和改进的问题。应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和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生存困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除了物质层面的匮乏以外,其精神层面的危机尤为突出,因此,根据社区思想教育的特点从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居委会等社区管理人员的实施,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动员集体建构关爱"空巢老人"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6.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另一方面,老年妇女由于受到年龄和性别的双重影响,往往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运用社会适应理论对桂林市的30位老年妇女进行的个案访谈发现,老年妇女基本上能够适应晚年生活,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们要从宏观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的角度对老年妇女生活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村改居后的社区党建工作是历下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针对村改居后基层党建工作将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形成有效实施机制,如组建适应社区要求的领导体系、构筑协调统一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的作用、完善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9.
与老人结对子,提供关心贴心舒心服务。古田街辖区内的空巢老人,平时缺人照料,生活中遇到困难,难以及时获得帮助。针对这一情况,街道党工委开展与空巢老人“天天见一面”党员志愿者活动,联合物业服务公司,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真正把组织的关怀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顺 《理论前沿》2009,(11):31-32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想方设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会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社会参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要求。要实现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新市民社区,即因被征地、生态移民、地址灾害等原因被政府安置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在政府主导下产生、运转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让新市民在城市适应上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也相比城市社区而言有很大差距。文章通过对龙泉驿区新市民社区社会参与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社会参与的理论经验,分析问题、查找原因,为新市民社区的治理提出对策性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主张,鼓励充分挖掘老年群体潜力,发挥老年群体积极的社会价值。社区作为老年群体长期生活的主阵地,是老年群体进行社会参与的主要平台。低龄老年人作为老年群体中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目前已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面临着外部环境支持相对不足、活动参与层次相对偏低、参与行为随意性相对明显等诸多现实困境。未来应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指导,从搭建支持服务平台、打造老龄友好参与环境、充分挖掘特色优势、提高活动参与层次等方面入手,确保低龄老年人成功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3.
"空巢化"已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和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调查,广东城镇"空巢老人"已达52%。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养老生活中面临一些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困境?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有效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心理问题,适应其多样的心理精神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是需要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步加深,未来随迁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打零工”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身份认同,通过身份认同的提升可增强其社会融入。文章从“个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三个层面,通过增能理论对“打零工”随迁老人群体社会融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作为一个自发性的组织群体,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随迁老人增多,国家应在提高随迁老年人的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老年人健康、禁止老年人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四个方面继续完善支持政策、加大保障力度,为随迁老年人社会融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16.
再造社群是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环节“。村改居”的空间改变打破了基层社会的关系秩序、治理秩序和生活秩序,使社区治理陷入信任缺失、参与不足和规范失效的困境。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在于再造社群,即社区通过利益契合鼓励居民建立公共信任关系,通过责任赋予推动居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通过情感激发促进居民遵守公共规范,使其成为潜在的社区治理资源,并能够被组织起来发挥作用。在城市社区,滕尼斯意义上的“共同体”较难实现,而“村改居”社区凭借其遗留的村庄治理资源再造社群,对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区社会组织不仅逐渐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而且在社区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参与社区服务的模式单一,在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上行政化倾向较重,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社区服务质量等。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面临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迁移转变的新时代,流动老人生活质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切入点,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GeneralSocialSurvey,简称CGSS)的最新数据,考察了流动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老人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人口学因素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能显著影响流动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经济因素中的收入水平,社会因素中的社会支持、子女数量,均对流动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研究结论证实城市流动老人的幸福感整体要优于农村流动老人,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建议开办老年大学、提高文化素养和受教育水平,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促进社会交往、发挥家庭养老功能,从而有效提升流动老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产生的社会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交流等,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基本状况、社会态度、社会参与调研分析,提出优化界定分类,理清工作思路;推进融合发展,有效组织起来;实施分类引领,切实发挥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村改居"社区公民道德教育领域出现了道德行为失范、教育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是"村改居"社区道德教育资源复杂、教育模式僵化、公共生活领域不成熟以及教育制度缺失等。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村改居"社区居民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效整合各种异质资源,拓宽"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强化社区公民道德制度建设,探索适合"村改居"社区的新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