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广告人     
《创造》2006,(4):90-91
孙玉梅顿悟过: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只要是他喜欢的,这件事对于他就不可能成为无聊、乏味甚至疲惫不堪的事情。可能对于家庭主妇来说.她们喜欢的就是“不工作”的生活。而更多人喜欢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拼搏。孙玉梅投身自己的深爱。广告人,  相似文献   

2.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跳槽,是个人职业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事情,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背景情况下,“不进则退”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工作环境不适合于你或你不适应于环境时,选择跳槽就是必然的结果。人生短暂,每个人都应该趁年轻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如张惠妹的广告歌“我要做喜欢的事情了”一样。  相似文献   

3.
美国一次舆论测验,有一题为"你认为人一辈子最重要、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许多人认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从中挣钱,这是人生最重要、最幸福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商业社会,任何美丽的、有价值的事物都可以为人们带来财富。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成为当代人所追求的理想工作状态。吉林省宇平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宇平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把兴趣变成了事业,还把这个事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5.
《青年探索》2007,(2):44-44
现代生活中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掌握、控制着,扮演着“心理奴隶”的角色,他们从事自己憎恶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下面具体介绍“心理奴隶”的5种类型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快乐旅人     
快乐取决于你处事的态度和自己心灵的满足程度,只要你活得坦然,不被名利俗事所累,做着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就能得到快乐。其实快乐非常的简单,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我认识的这两个男孩子都有着当今年轻人共同的特点:年轻、热情、热爱大自然,喜欢旅游和户外运动。他们喜欢背着帐篷、睡袋去爬山,喜欢自助旅行,用尽量少的钱走尽量多的地方。在户外运动俱乐部里,朋友们常提到一个喜欢独自旅行的旅友----闫琪。闫琪在北京体院毕业后,被分配在了体研所,业余时间全部用来运动与旅行。在一次同去京郊云蒙山野营的活动中,他…  相似文献   

7.
金涛 《今日广西》2008,(3):66-68
与许多“80后”作家相似,张悦然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父亲是中文系教授。小时候父母对她有很多期望,送她去学过画画、学过琴,还让她接受过书法之类的艺术教育。有些她做得还不错,但经常是很不投入。当时她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她很想告诉父母她不喜欢学这么多东西,只是喜欢坐在那里发呆,后来她知识这是一种做梦的表现,从小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在那儿做梦。  相似文献   

8.
变脸     
领导干部到了退休年龄退出领导岗位之后,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基本休息,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在家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一种是发挥余热,关注本地区或原工作单位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两种做法因人而异,因身体状况而异,都是合适的。在职的领导干部对他们应该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人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最初的想法其实是很简单的。宁永球当初选择做一名医生,想法也是简单的:一是家里穷且父母有病,学了医术就能为父母治病,或许还能挣点钱养家糊口;再有,许多相邻接济过他家的穷日子,他想回报乡亲们。  相似文献   

10.
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很想为社区做点事情。 在小区里,我接触到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交谈中他们会这样说:“我们不喜欢搓麻将,喜欢读书看报;不喜欢家长里短闲扯,喜欢发表一些对国内外大事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12,(10):79-79
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常会在心里自问:我是应该全力以赴选择一个自己最想要从事的工作,还是找一个十拿九稳的工作?说到底,他们是在暗自掂量:我能找到自己最想要从事的工作吗?答案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公里远的地方。我们应该直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再绕回来还不迟。这就是“择业停车位理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其他事情。人生中要做的选择很多,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如果我们这一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那我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我们因为恐惧,而不去追求我们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等到老了,我们又怎能不后悔?通向有意义、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算梦想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是我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我们到达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  相似文献   

12.
一位刚过30岁的年轻人,写信给一位百岁老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写作,可阴差阳错,却当了一名医生,而他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老人立刻回信说:“做你喜欢做的事。”  相似文献   

13.
新语录     
《中国人大》2011,(1):5-5
有些机关和干部把什么权力部抓在手里,什么事情都搂在怀里,自己做不过来,又不肯放权、放手让社会力量做,结果是什么部做不了,做不好。  相似文献   

14.
现今社会,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很无辜,家长很无奈,老师很无法,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幸遇到了《弟子规》,我们的经验是“背是前提,做是目的”。学习《弟子规》首要的一个任务,是加强记忆背诵,背诵的目的是提醒,提醒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不需要做的事情是坚决不做,该做的事情也要分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相似文献   

15.
厉莉心声 “是否愿意捐献,是我5年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既然已经成为志愿者,我就不能反悔。”“这件事情不需要考虑。两年前,我无法眼看着一个陌生人死去;两年后,我怎么能对熟悉的妹妹见死不救?”“入只有为别人做点事情,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能把这些感悟带到工作中,让自己多做点实在事。”  相似文献   

16.
走亲戚     
走亲戚,是我们童年最乐意的一件事情。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大人们也喜欢支配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大人递个什么东西,帮助抱柴禾、抹桌子、抽筷子等。这些事情,我们都不太乐意做,其中最不乐意做的就是给母亲找烟袋。母亲的烟瘾特别大,叶子烟几乎可以不离嘴。每每一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莽子,给我把烟袋找来。”次数多得实在让人心烦。可是我们不乐意,母亲就要吵,说我们只吃不做,不是个好孩子。而父母说走亲戚,我们则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因为每走亲戚,我们至少可以吃上一两顿好吃的东西,可以见到我们最好的伙伴儿。  相似文献   

17.
心雨集     
<正>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白岩松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村上春树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是一种幸福;喜欢自己做的事,那是一种惜福。如果我们做不成幸福的人,至少可以做一个惜福的人。  相似文献   

18.
2009年5月22日《解放日报》刊登钱文忠的文章,当下批评界的情况,存在着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个是一味吹捧,一个是一味的骂,根本不是评,破口大骂。一味吹捧,毫无疑问不足取。一味的骂,把批评等同于骂,我认为同样有巨大的危害。因为批评者往往会为了故意表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故意表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故做惊人之语,也就是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那就难免会把一些明明是好的事情,明明是健康的事情,明明是正面的事情,罗织一些理由,把它说成不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在哪里写作     
刘庆邦 《北京观察》2017,(12):64-69
<正>一支笔闯天下,我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我说了那么多写作的地方,其实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我还没说到,那就是我的心,我一直在自己的心里写作。幸运的是,我比较早的理解了自己,意识到自己喜欢写作。每个人都只有一生,在短短的一生里,不可能做很多事情,倾其一生,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不错,就算没有虚度光阴。文章千古事,写作正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只有舍得投入自己的生命,才有可能在写作这条道上走到底,并写得稍稍像点儿样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保安》2012,(18):63-63
朋友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可谓精英,年纪轻轻就是主管,月薪好几万,却心有旁骛,觉得领域之外的事情才是真正感兴趣的,比如修理东西,家里两把沙滩椅,他修了三四次,换钢管、换螺丝、换椅面,不亦乐乎。女儿玩具坏了,他也会立即扑救,尽管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成本早已超过了再买一件的支出。但他认为这样做“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