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真的是一个领导者吗?” “我真的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吗?” “我真的是一个大家认可的领导者吗?” “我能给下一代领导者什么样的忠告呢?” 尝过做领导的辛酸滋味的人,一定都反复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相信每个领导者一定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独自留在没有开灯的漆黑的房间.看着窗外五彩斑斓的街景,苦思冥想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艰难抉择的一瞬间,不禁向幽暗的夜空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是父亲.这时候会怎么做?如果是我最尊敬的某某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日前与朋友闲谈,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朋友大吐苦水:现在的工作真是难做,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一呼百应,现在可倒好.往往百呼不应!老百姓压根儿不相信你是代表他们的利益、要为他们说话的。  相似文献   

3.
心态平和     
2005年2月22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通信站的副教导晁王庆平壮烈牺牲了。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我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也不会相信。但他真的走了,无可挽回地走了.他是划完了生命中最亮丽的一道彩虹后走的。这令人心碎的悲痛使我陷入了一幕接一幕、一阵接一阵的追思之中。缅怀英雄业绩.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4.
偶尔看到这则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征文.想写点什么。朋友说.你写什么呀.你都80后了.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时你还是一小屁孩儿呢.你知道什么呀。我没有回答她.但我心里说.我怎么不懂?我虽然80年代生人,可是再有几年也30岁了,也差不多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我怎么就没有感受?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吃鸡蛋。  相似文献   

5.
高峰岗 《春秋》2010,(4):27-2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遗憾,我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没能直接投身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但是,也十分有幸.1981~1982年两年内.我以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的身份.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单独或集体参加过三次农业责任制情况调查。起因很简单.过程也不复杂。但这个经历对我教益很大;影响不浅。  相似文献   

6.
高锡嘏 《春秋》2010,(3):42-44
老济南是指我所能记忆和听说的那个年代.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人们常说的看戏或听戏.指的都是京戏。看其他的戏则直称其名,如“看河南梆子”、“看蹦蹦(即评剧)”等。更老的人则把京戏称之为大戏.因为那时最大的戏院只演京戏,不演其他戏种。老济南对京戏的情结.虽比不上京、津、沪那么有名,但在各省中还是很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王剑宁 《人民公安》2013,(15):35-35
我的家乡在“花儿”的故乡,父亲是一个小学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仅靠父亲教学的微薄收入.我们一家7口人连生活都无法维持,更没钱买书了。  相似文献   

8.
珍惜生命     
不幸,总是突如其来。他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我一直不能相信它是真的。  相似文献   

9.
齐人 《春秋》2013,(3):4-8
上世纪70年代.“主席像”曾经是每个城市最常见的建筑。几乎每个广场、每个机关、丁厂、学校,都有一尊伟岸的毛泽东塑像。“主席像”成了那个时候的城市地标,以“主席像”为背景,摆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Pose,是那个年代留下的最多的合影。  相似文献   

10.
忆漆侠先生     
孟祥才 《春秋》2013,(3):27-28
漆侠先生是我仰慕的史学界前辈。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大学历史系学习时.就开始读他的文章和专著如《秦汉农民战争史》、《王安石变法》等。先生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踏实的文献基本功、驾驭重大史学课题的能力、沉实老到的文章风格,都让我感佩不已。当时我就想.如能有机会拜见先生.当面聆听他的教诲.那该多好呀。  相似文献   

11.
心理求助者:卞亚敏,女,26岁 一位浪漫女孩的自述 (一)邂逅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美国独资企业。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希望我嫁给上海人或外国人.我不以为然.我相信.缘分来时.地域是挡不住的。  相似文献   

12.
袁景波 《人民公安》2014,(18):14-16
入警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我的偶像是雷锋、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邱少云。我在青少年时喊的口号是: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奇斗终身。在我30年的从警经历里,有无数个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精彩.是我特别喜欢、但又十分吝惜地使用的一个词。因为在我看来,精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会轻易达到。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精彩过。但你要真的达到了这个境界.我也一定会真心钦佩,并发出由衷的赞叹:精彩!  相似文献   

14.
上海闲话     
《上海支部生活》2011,(5):61-61
吃药qie ya 指尴尬、吃苦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行至今,主要在年轻人中使用。例句:讲好搿事体,我已安排好勒,侬又喇叭腔勒,勿是拨我一么!注解:讲定的事,我已安排好了.你又不落实了,不是让我难堪么!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武术在世界上走了一圈;后来因为电影,90年代在世界上走了两圈;最近这几年里,我又为了公益走了好几圈。我希望成为世界公民,但是我永远记得我是100%的“MadeinChina”,要对得起“MadeinChina”这个品牌。  相似文献   

16.
阅读北京     
70年代出生的人是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的,在歌声中.这一代人和他们的或许亲眼目睹过毛泽东风采的长辈们一样.心中有着无限的向往.到北京去,到北京去……  相似文献   

17.
叶芳 《台声》2011,(10):54-56
8月22日,突然听到钟铁民先生去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相信。尽管早就知道钟先生从小就身体赢弱,常年受病痛干扰;尽管已经知道他去年刚刚做过手术,仍在休养之中,但我一直相信他会好起来的,因为他的毅力、他的信念、他的精神,都是那样永远快乐、鲜活地感染着周边的朋友们。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与他的3次交谈,从中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做事,更让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钟先生已经离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中国行     
我无法相信自己刚刚在中国度过了10天,我不得不一直向自己说:“现在我是在中国呢,在中国呢!”这一切显得那么不像真的。离家那么遥远,所见所闻与我所熟悉的一切是如此不同,但又如此相似:我们都是人类  相似文献   

19.
郑佩鑫 《春秋》2009,(6):26-29
上世纪50年代当我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历史系和中文系还不像现在井水不犯河水.谁都不理谁。那时文史系要交叉开课。历史系给中文系开中国通史课,中文系给历史系开中国古典文学选读课。当时给我们开古典文学选读课的有两位老师:黄海章和王季思,黄从先秦讲到魏晋南北朝,王从唐讲到明。黄和王都是著名的老教授.可见中文系对这门课还是很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支部生活》2006,(8):55-55
我是五十年代末从乡下到上海来参军服役、读书的,也算是半个上海人。我觉得上海人堪称是可爱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文化建设、法制与道德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海没有相当的软实力,绝对吸引不来众多的中外投资者。“上海人可爱吗?”这个讨论的意义在于警醒那些“七不”做得不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遵守不力的少数市民。我们应该宽容.我们更应该警醒。——潘国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