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地震的发生并非是经常的事.即便有感地震发生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因为中国地域之广.相对而言地震毕竟是在小面积发生的。笔者曾亲历了三次地震.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闵综 《中国减灾》2011,(7):16-17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泄露等次生灾害,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日本的防灾救灾应急体系受到严峻考验。从目前情况看,日本在此次防灾救灾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但也有不足和教训。认真审视这些经验教训,其中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素君 《人民论坛》2013,(8):148-149
地震灾难后面临的相关法律问题包括:涉及房地产法律处理问题;因地震所引发的关于建筑物质量合同侵权问题;灾后遗产继承问题的处理;地震后的未成年人和孤儿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无主财产处理问题等。需要通过完善保险制度;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构建我国综合防灾法律体系等措施,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虽距今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我一直在期盼着公众,尤其是专家学者和媒介对如何防灾减灾能有独到的见解。面对今天的灾难频发,我期冀和指望能度过有别样感受的“防灾减灾日”,但“泡汤”了。满目皆是四川地震灾区大干快上加快建设的报道。恢复家园,加快建设,当然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防灾减灾日”的唯一内容。  相似文献   

5.
言丰 《中国减灾》2005,(1):58-58
学会与地震共存。这话听起来就像“与狼共舞”一样。但此话决不是危言耸听。一般而言,对于地震多发地区,人类要想免受地震的灾害,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这些不利地带。可是,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条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生活在这些地带的居民就有数亿之  相似文献   

6.
周长生 《中国减灾》2013,(4X):54-55
<正>一直以来,关于动物能否预报地震的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做了相应的调查研究,但往往是无果而终,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动物能够预测地震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动物能预测地震,是因其还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地震前夕,动物有异常地震作为自然界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力和对人类生命的巨大杀伤力而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特大地震,其惨状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使无数受害者的心灵深处阴霾不散。所以,人类一直以来谈"震"色变。尽管目前人类已经掌握如何有效鉴别地震灾害的方法和措施,但对  相似文献   

7.
苏枫 《小康》2010,(8):35-36
如果抢险救灾是百米冲刺,灾后重建就是万米长跑。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玉树沿着这三个维度,一砖一瓦重绘破碎的山河、一心一意重建倾覆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渝办发[2010]31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年十一月六日  相似文献   

9.
韩陆 《北京观察》2010,(7):56-57
<正>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也是中国的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为了避免灾难重演,我们应该对灾难的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附图是根据世界灾难数据库(EM-DAT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制作的110年来全球自然灾难和环境灾难的数据统计图  相似文献   

10.
小巧实用的“防灾应急箱”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比如,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对抗地震的手段。这种“防灾应急箱”体积不大,内部配置略有差别,大体可以满足地震发生时幸存人员的自救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幸存人员等待救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12日,一次次应急疏散逃生演练在全国各省、区、市同步展开。当天是国家确定的第三个"防灾减灾日",缘起那场震痛国人的特大灾难。  相似文献   

12.
权保社 《中国减灾》2013,(12):54-54
为妥善安置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越冬,甘肃岷县、漳县灾区政府突出救助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全力做好灾区群众安全越冬和温暖越冬工作。  相似文献   

13.
金磊 《中国减灾》2012,(5):34-36
2012年5月12日正值第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7日-13日也被确定为“防灾减灾周。今年国家“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子荷 《中国减灾》2012,(9X):63-63
<正>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以下简称国际减灾十年)。所谓减轻自然灾害,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  相似文献   

15.
李忠东 《中国减灾》2010,(12):43-44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多有地震、火山和台风等灾害发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培养和增强了日本人的防灾意识。一方面注重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安全保障措施非常得力。无论对地震还是火灾,日本人都常备不懈,坚持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韩贵钧 《中国减灾》2012,(11):30-31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国内唯一的羌族自治县。2008年5月12日,强震来袭,山崩地裂,举世震惊,国人共殇。正处于地震断裂带的北川老县城顷刻间几乎被夷为平地。四年之后,国家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而建立的首个经过科学规划、治理保护的地震遗址,承载着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政报》2009,(5):39-40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近年来,我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努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已初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定成效。但在有些地区仍存在着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等问题。为了切实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4,(23):33-34
正四川省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四川省始终把全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着力构建防灾减灾文化氛围当作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把防灾减灾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把其融入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9.
父爱是埋得很深的,是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的. 而一旦到了紧要关头,父爱总会让人刻骨铭心. 初中毕业后的那年秋天,南通海运公司到我们那里招聘水手.那时,父亲正好负责县城的劳务输出,于是,他就近水楼台为我报了名.开始的时候,他让我不要给任何人说这件事.这任何人包括我那70岁的奶奶和身体虚弱的母亲.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隐瞒,但还是照做了.  相似文献   

20.
张少泉  张敬军 《中国减灾》1995,5(2):34-38,52
有关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的几个问题张少泉,赵荣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敬军(北京市地震局)1995年1月17日清晨,日本兵库县南部大版湾的淡路岛发生7.2级地震,它给日本关西工商业中心一贩神地区带来毁灭性打击。同时,也给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