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处置和事后的善后措施等。这些措施对影响群体性事件产生和发展的"怨恨生产和解释"、政治机遇结构、组织动员结构等因素都有着较好的缓解和抑制作用,有利于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北京的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机制仍存在诸如制度化程度不够、整体联动不够到位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从其成因分析,利益受损、协商机制欠缺是重要诱因。社会组织在缓和社会矛盾、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不足,应有重点、有意识的进行培育,使其在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让群体性事件更为形象化地呈现,本文将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液体沸腾及其发生过程与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机制做类比,通过对液体沸腾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展开对L县保路运动发生机制和逻辑过程的研究。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社会过程,群体性事件是因民众情绪的长期积压与克制,在特定事件的刺激之下而瞬间产生的共振现象。群体结构、民情基础、社会情境、地域空间,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等构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五个逐级推进的层次,即问题的潜伏层、事件的初显层、舆情的集结层、事件的爆发和高潮层、事件的衰减平息层。本文试图以社会沸腾现象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和内在机理,以便较为形象地呈现群体情绪的传播、感染及"共振"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在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工作中存在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处置不当两大问题。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半官半民"的性质、成熟的协商机制与多种协商方式等在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应进一步拓宽人民政协社会协商职能,构建人民政协社会协商机制,充分利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机制和平台作用,助推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工作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过程性"而非"突发性"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利益型群体性事件中,这种"过程性"所体现的是作为"始发点"的利益矛盾在时间维度上向群体性事件演进的过程。该演进过程同时是一个逻辑上可能依次历经矛盾发现机制、解决机制、预警稳控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等正式控制机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正式控制机制运转不良,利益矛盾或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控制,则群体性事件易于发生或再次复发。依此检视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实际,则可得出:各正式控制机制存在问题、控制效果不理想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严重离散社会凝聚力,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破解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难题迫在眉睫。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以N市出租车罢运事件为研究对象,剖析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与内在根源,分析事件结构性因素的作用机理,从消除"燃烧物质",掌控"助燃剂",降低"点燃温度"三方面着手,探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思路,提出构建"份子钱"定价机制、诉求表达机制、预防工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也是透视当下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渠道之一。聚焦于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对既有学术作品回顾和反思,可以发现:在国家取向下,群体性事件意味着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不足,谁来治理、如何治理、怎样治理、治理成效、治理困境是研究的侧重点;在社会取向下,群体性事件则凸显社会力量不断成长,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之间存在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特征、内在动机、行动逻辑、后果影响等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治理与底层研究一直是群体性事件讨论中的两个重要视角。在分析框架上,现有研究形成了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各具特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不能与违法或犯罪行为划等号,其产生有理论与现实的原因。解决群体性事件,并非是在形式上以高压手段完全消除群体性事件,而是要在宏观制度层面合理设置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在机制设置上完善民主公开制度和诉求表达渠道,依赖民主选举监督制度规范公权力,改进矛盾协商解决机制。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才能最终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长远上解决社会长治久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全稳定和共产党执政造成重大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从党群关系的视角解释群体性事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实际上,党群关系对群体性事件治理产生重大作用,包括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应着重从构建群众利益的实现和协调机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群关系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群体性事件治理。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的社会重大热点问题,是社会矛盾集中反映和激烈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几年瓮安、孟连、陇南、石首等事件先后发生,对群体性事件的关注达到空前的高度,但公安学术界的灵敏度似乎不够。我们理应对一些问题进行新的论证。在贫富差距、住房、就业、医疗、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前,在社会对话和解决的良性机制真正建立之前,可以预见,群体性事件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也将长期进行。不断追踪、探索、预测群体性事件中的新问题是学界同仁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应立足于对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归纳梳理。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存在着“非直接利益者”参与愈来愈多、组织化倾向日益明显、“行动群众”日益增多和“怨恨变量”日益增长等趋势,而“下层知识分子”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国内社会冲突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未来一个时期是国内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期,应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2.
20 0 3年是国际和国内突发重大事件频仍的一年。在这一年里 ,我国的法学研究一方面受到这些突发重大事件的影响 ,表现出鲜明的年代特征 ;另一方面 ,我国的法学研究仍然沿着既定的轨迹稳步前行 ,这就是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建设 ,致力于立法课题、司法实践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学科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难以预知性,情报工作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群体性事件的成功预防和妥善处置,离不开及时、准确的情报。只有健全完善情报收集制度、情报分析研判制度、情报报送制度、情报评估、奖励制度,才能及时了解边防辖区群体性事件的动态,准确判断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诱发因素和抑制因素彼此消长的结果。各级政府应设置预防机构,组建预防队伍,制定预防制度,构建预防机制,落实预防措施,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核心元素主要包括热点、焦点、敏点、频点等方面,其中热点是最基本的判据。校园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案例表明,青年学生对校园公共事件的敏感、担忧和思索往往首先演绎为互联网内容及舆情热点。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有助于更客观地解读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把握网络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6.
当前,群体性事件呈现出触点越来越多、燃点越来越低、借助网络资源大势进行炒作、煽动、串联的现实危害越来越严重等新特点。能否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关键还是要创新机制。必须在准确分析把握当前社会矛盾及焦点问题,准确分析把握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使各类矛盾及其诱因减少发生几率的长效预防机制、“以人为本”的和谐处置机制、反应灵敏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机制,以此遏制群体性事件多发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与质量上的变化表明,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定、团结及和谐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而能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成为对中共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因而,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历史新时期,为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形成政策对策和行之有效的法律对策及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繁多,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滋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进行策划、组织和联络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也蔓延开来。自媒体时期网络的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其生成机理,最终掌握其治理规律,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什叶派研究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学者们出版和发表了一些有关什叶派研究的译著、著作与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论著开始大量出现。2003年以来,什叶派成为中东研究中的热点。截至目前,在历史研究,什叶派支派、教义、教法和宗教制度研究以及政治角度的研究等方面,出现了大量成果。然而,总体而言,国内的什叶派研究还相对滞后,广度需要拓展,深度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环境欠账积弊日深,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且形势日益严峻,不容忽视。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或得不到很好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偏差和职能错位。要杜绝因政府角色偏差和职能错位导致的合谋行为,就必须加强监管,矫正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偏差,进一步将职能从经济职能转移到社会服务上来,以保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环境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