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十六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说,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从城镇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其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薪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补贴等。从农村看,劳动收入是指农民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生产的各  相似文献   

2.
关于剥削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这里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劳动收入的孽息即劳动者把收入的一部分通过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购买债券获得的债息、亲友的赠予以及国家给予的救助和社会保障等 ,这些收入既不是直接的劳动收入 ,也不是剥削收入。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剥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剥削指的是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地直接地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要形成剥削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剥削的主体或剥削者 ,剥削的主体可以是单个的自然人 ,也可以是法人。其目的就是要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二是剥削的对象或…  相似文献   

3.
苏东斌 《理论前沿》2003,23(10):16-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动力是人的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当“价值”转为“财富”,“劳动价值论”自然导致“要素贡献论”。这时“要素所有权”构成了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的最终依据;个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有“劳动收入”、“要素收入”和“机遇收入”三种转变,利润也被分解为“社会收入”、“参与收入”和“创造收入”三种形式,劳动收入应有消耗成本和创造收入两部分构成,“创造收入”的形成提供了“利润分享说”的理论根据;社会要剥夺的恰恰是“超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4.
私营企业主收入≠剥削收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该承认而不必讳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企业中存在着剥削现象。但应该正确地区分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对私营企业主科学地定性,对其剥削的数量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企业主的全部收入中,只有在既扣除其从事管理劳动、技术工作、体力劳动等获得的劳动收入,又扣除其获得的投资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利息收入等非劳动收入之后所剩余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剥削收入。我国的私营企业主和私营企业的情况差异很大,其有无剥削和剥削的现状大不相同。必须正确对待私营企业中存在着的剥削现象。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一个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闪烁着时代亮点的新论断。不管是“劳动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都有“合法的”,也都有“非法的”。我们必须坚定地保护一切合法的收入,取缔一切非法的收入,才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民”;才能准确有力地打击和取消非法收入,保证经济和社会在正常有序…  相似文献   

6.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这就涉及一个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什么?非劳动收入是否等于剥削收入?应当说,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它们各自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剥削是对他人生产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因此,以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在总体收入差距过大,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低,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方面。合理调整分配关系,应坚持初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兼顾平等、三次分配讲爱心的基本原则,并着力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加大个人所得税调节力度;(3)大幅度提高劳动收入在财富分配中的比重;(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5)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广大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6)整治房地产市场,实现住有所居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是什么?资金收入是什么性质的收入?本文认为,工资和资金收入是反映生产关系的范畴,它们的性质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改变;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相适应,解释工资和资金收入性质的理论本身将会创新;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资金收入是劳动创造的,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是什么?资金收入是什么性质的收入?本文认为,工资和资金收入是反映生产关系的范畴,它们的性质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改变;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相适应,解释工资和资金收入性质的理论本身将会创新;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资金收入是劳动创造的,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对此必须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崇尚劳动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前提,崇尚劳动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坚持问题导向,以共享发展的最大障碍——劳动收入偏低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深对劳动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认识,找准增加劳动收入、推进共享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制度选择,从而增加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的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收入分配的不和谐源于政府行为"失控,"形成于政府行为"扭曲"。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法律手段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有效的社会利益输送渠道,实现收入分配和谐。  相似文献   

12.
经调查,2007-2009年近三年来,山东省机械企业一线职工的工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偏低,职工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职工对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参与度低,职工对收入分配不公平反映强烈。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乏力、企业内部工资决定机制设置不合理、工会组织发挥作用不够等。改进的对策和建议是:加快修订和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措施和手段;指导企业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调节企业收入分配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劳动力价格决定机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价格决定是通过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辨证统一实现的。劳动力价格决定的基础是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通过劳动力价值加成和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得以实现,它体现于微观与宏观、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统一运动中。  相似文献   

14.
外来劳务工是深圳市城市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政策上的歧视和法律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他们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等问题,建议政府和社会积极关注这一群体,加强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从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多方面扶助他们,努力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垄断"以及"高教育程度"等因素导致高工资向上"刚性";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长期相对过剩"决定了工资的市场定价,必然导致低工资持续"粘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既要打破主要劳动力市场所属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又要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政策,以确保次要劳动力市场工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外劳动力流入的动力机制分析与提高其素质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 ,越来越大量的省外劳动力流入广东 ,究其根本原因是本省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多及省际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但内流劳动力因其素质低下已成为阻碍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 ,政府亟待制定出解决劳动力有序流动及提高流入劳动力素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者到城镇打工,他们将自己获得的收入寄回家乡,提高了当地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但这并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反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渐拉大之势。这里有复杂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没有多大帮助,要有效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还应结合消除不合理的行业进入壁垒,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个经济体的持续健康运行是由经济体实施的发展战略、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在于这三个要素的配置失当。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在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诸方面均已显现出类似于"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家的一些特征。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必须把经济发展重点由强调速度转向结构调整,实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变。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制度安排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积极影响,进而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发挥较大的保障作用。本文在分析制度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安排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体制分配各种资源时的根本原则,社会纷争和生产力破坏的缘由大多出于社会不公。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发展之中,经济增长是促进国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手段,但仅有增长是不够的,还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分配正义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地对待公民的权利,包括消极和积极的权利,解决言论、结社自由和民主参政的问题;坚持程序正义,克服各种特权现象,让公民们在就业、参政、进入市场等方面拥有平等的机会,克服各种人为的歧视;同时进一步落实实质正义,满足公民的各项福利权利,通过再分配机制,避免过大的社会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