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清 《前沿》2014,(19):66-67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文献,重温《序言》,可以看到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精当概括,是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篇经典文献。《序言》系统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彭超  黄玉玺 《人民论坛》2022,(8):103-105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村变革和农民解放的伟大成就,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农业根本地位、调整国家农民关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繁荣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孟祥才 《春秋》2010,(2):17-18
1967年4月间,以戚本禹批判刘少奇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清宫秘史)》为标志,掀起了“文革”中的所谓大批判高潮。此后,全国的大报和各地造反派办的多如牛毛的小报。发表了连篇累牍的批判刘少奇的文章。我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所“文革”小组成员,自然也积极投入这场批判运动中。  相似文献   

4.
1857至1858年,马克思重新修改了经济学手稿,并于1859年1月写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文章,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成为后来人们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依据。《序言》全面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从盲目的专访愤慨,到被纠正常识错误之后的心说,总有一些人,其结论都是早有预设的,是不随论据的改变而改变的,那就是道德堪忧、社会沉沦、政治腐败等等。前段时间,一位教授发了一条言简意赅的微博:“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一个让人无触目惊心的中国。”微博的配图是在百度地图上对“收费站”、“政府”、“电视台”等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截图,红色的标记在缩小版的中国地图上堆积起来密密麻麻,而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是一个特别的关键词:“救济院”。  相似文献   

6.
杨永兴 《传承》2009,(20):8-10
《红旗》杂志在"四清"运动期间组织和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批判的文章,其中既有对文艺界的批判,也有对哲学界和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批判。它们不仅加深了"四清"运动"左"的错误,而且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序幕,使运动由文化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直指中共中央领导最高层。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8.
孙颐 《当代思潮》2012,(7):27-31
一、我为什么要批判现行高考制度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开始于1952年,到今年刚好是一甲子。其问,因为“文革”,被强行中断十余年。我们曾经受益于高考制度的恢复。1977年,如果不是重启高考制度,我和许多同代人就难以迈进大学的校门,当然,改革开放所急需的各层次人才,也不会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袤的国土上。从情感上说,我不愿意批判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不得不承认,30多年来,高考制度逐步僵化、异化,所造成的问题,早就超越了教育的边界,成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沉重包袱。  相似文献   

9.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红色”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湘萍 《前沿》2011,(5):189-191
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的指导下,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阈,也为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马克思把握和批判意识形态的基本场域。随着学术界对马克思文本学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深入,《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中的思想"萌芽性"和"转折性"地位日臻显现。其中实践的历史认识论思想萌芽,成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视域生长点。马克思通过揭批思辨哲学,加速了意识形态认知方式的历史思维转向;通过探索历史诞生地,开启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缝合;通过洞察历史本质,切近了"彻底批判"意识形态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考茨基在《伦理与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两部著作中均对康德哲学、伦理学有过较为全面的批判性分析,其内容包括从哲学史视野定位康德哲学,对康德哲学的系统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唯物史观的相关论述。系统梳理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它们既体现了考茨基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观的捍卫,同时,也直接暴露了他在实践中走向机会主义、中派路线的深层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以为,唯物辩证法既内涵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貌似以"理论"的形态出现,又直接地实践于无产阶级运动的世界史中,然而,以上两种存在形态本质上都不能算作唯物辩证法的真正的"理论"。真正的"理论"必然是以科学的哲学知识的形态出现的。为此,阿尔都塞确立了探究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的哲学任务,即还原马克思对唯心辩证法进行"颠倒"的全部语境及理论实质,而这一切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语境中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是马克思先后计划并写作的两部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出版均早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计划包含了《资本论》的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过程孕育了《资本论》。《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一般”相关内容演化发育的结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续篇是《资本论》,《资本论》的“续篇”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册除“资本一般”篇外的其他篇和其他册。《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在写作计划、考察对象、逻辑行程、叙述风格和完成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资本论》的“准备著作”或“手稿”,而是一部未完成的、比《资本论》内容更全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巨著。  相似文献   

16.
王洪伟 《今日民族》2004,(10):33-36
~~“花腰彝”乡——哨冲@王洪伟~~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东北地区的“官本位”意识较为深重,阻碍振兴,阻碍发展,危害社会稳定。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和思想文化方面对“官本位”意识予以坚决批判和破除,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社会,东北的振兴才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刘志琴 《同舟共进》2010,(11):34-35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一书写得洋洋洒洒,风风火火,好比是川菜中的辣椒,读来辛辣而又痛快淋漓。楚渔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夏冰 《传承》2010,(15):64-65
出现是一个沟通先验和经验的概念。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辨证论有关出现的解读,详细分析了出现的含义,出现的划分,出现的实质,出现的条件,出现的过程。用于表达出现体现了康德的写作精神,是理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客观事实及其内在联系,正确地认识和阐述党的历史,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准确地揭示出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从而使之成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