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生育主体,女性对生育疼痛的认知,代表着她对自我与外在的理解和处理。当女性介入历史文本的书写,这种独特深刻的性别体验必然成为她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点。女性文本在孕育这一偶然个体生活事件中对性别角色的体验式叙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无意识的生育工具到主动的生命创造主体的巨大变化;生育体验与女性主体意识、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互动关系。女性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在人格心理上真正独立,才能以人的立场而不是女人的立场穿越疼痛之门,成为健全的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中篇小说《芝麻》书写女主人公芝麻进城打工并追寻城市现代性的个体经历.小说揭示了农村打工女性遭受的阶级和社会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但是并没有彻底地揭示和拷问城乡社会中深层的制度化和结构化的阶级、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层叠交织的权力关系.文本对城乡等级化差异的质疑最终让位于认可和强化了这种差异的“人口控制”和“素质论”的社会话语;作者所声称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视角被更深层的现代性意识形态、发展主义的话语和相应的文本策略深深地遮蔽了.文本最终被证明不是质疑而是强化了后毛泽东时代以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性话语.  相似文献   

3.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通过对电影《新女性》及其相关传媒文本的文本分析,探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女性"的角色扮演与社会互动,从中揭示男性主体对女性的角色塑造和掌控。  相似文献   

5.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为了社会秩序稳定,也为了聚拢、集结人们全部身体力量为革命建设服务,国家意识形态加强了对爱欲的管束与治理,革命伦理建立了压抑个人爱欲快感、崇尚奉献牺牲的革命爱欲观。然而,从性别政治角度考察,不论是“十七年”时期压抑爱欲的革命文学叙述,还是文革时期彻底剔除爱欲的激进文学叙述,写作者的性别立场仍潜在规约与影响着文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建构。男作家的革命文本叙述也隐含着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立场,而女作家的革命文本却在革命规范之内做着隐蔽的突破,试图为女性解放找寻合理路径,为女性寻求更加开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刘颖  付天海 《求索》2013,(2):157-159
性别叙事学作为一种文本阐释的实践方法.将性别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纳入了同一视域,使得两种本无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性别叙事学不仅注重对女性作品的性别化解读,它还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男性作家及作品.揭示了叙述结构和文学技巧所蕴含的性别关系本质。本文从叙事模式、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等诸方面阐述了文学的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尝试使用叙事学的分析工具对文学文本进行性别意义的阐释,希冀为文学的性别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9.
梁小娟 《求索》2012,(5):123-124,101
身体作为生命存在的根本性物质形式,与个体成长密不可分。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的女性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文本中的身体镜像、身体创伤和身体境遇,细究身体与权力、革命、性、心灵间的复杂纠葛,挖掘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诗学与主体建构,探究女性成长过程中个体认同与身体间的隐秘关系,把握身体的本质和女性成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女性以贪官或妻子(情妇)身份卷入贪腐丑闻的事件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但有关的学术研究不多。文章试图填补在媒体关于女性腐败的大肆报道和对中国腐败学术研究性别忽略之间的空白。我们追问腐败中的性别相关性,并探讨腐败是否应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性别化的问题。文章首先提供了一些涉及女性腐败的例证并勾勒出女性参与腐败的3种形式。基于这些中国的经验,文章在介绍、提出各种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考察了性别在中国腐败中扮演的角色问题上与这些理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在以极大热情从事党的创建工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中国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运动。除主持平民女校、指导《妇女声》刊物以外,他还译介国外有关妇女解放著述,介绍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妇女问题特别是中国妇女解放问题,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妇女解放的著作,积极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李达在党的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所做的贡献,对推动党的创建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现实需要,并以妇女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革命区域的女性参政进行了制度建构,并予以积极实践。虽因革命的优先性、男权政治利益和传统性别价值观的多重因素,致使参政制度的实施充满了路径依赖的特性,但却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男权政治格局,传播了性别平等的政治理念,并为建国以来性别政治平等的积极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实现了妇女运动严格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这些措施保证了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方向和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群体的特殊利益,制约了妇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异质性是贯穿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理论的主题.克里斯蒂娃从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了异质性与女性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了异质之女性所具有的边缘性、颠覆性和革命性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清服饰改革在晚清女性解放运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以维新人士为主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废缠足等女性服饰改革被提到了强国保种的高度,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人们忽视了女性身体的真实处境。女性身体被隐匿的另一原因是晚清女性服饰繁琐的细节,细节的堆砌淹没了身体。随着服饰改革的推进和细节的被剪除,女性的身体和内心都得到了重新的展示,而在这一过程中,时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活动由高潮到低潮发展为线索,展现这一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的状况、从属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妇女职业的战时和传统性别歧视特征,以揭示出这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不平等状况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延安时期新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女性的经验和视角出发,探究延安时期新女性所经历的“妇女解放”的艰辛历程。以翔实的资料,展现出延安新女性在革命者与妻母角色、家庭责任与女性自我发展、男性歧视与女性的苦闷这些矛盾冲突中的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8.
女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女性境遇改变的成果是显著的。然而,女权主义者在为女性自由和发展奋勇前进的同时,也受到了与女性解放运动相伴而生的种种问题的困扰,陷入了"致命的"困惑当中。马克思提出"人类解放"人文关怀下的超越性别局限的"联合"之路,为女性解放走出以往的误区,摆脱困惑,确立了一个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型过程中,罗马妇女发起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争取女性权利和妇女解放的运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学者们对这次运动的内容和表现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如何评价上也存在分歧.本文基于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这次运动的表现、动因以及对该运动如何评价作一个概要的描述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洁的姑娘苔丝一生悲惨的命运.她的悲剧性命运既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如她生活的贫穷家庭、身边的两个男人等;也是由其内部原因造成的,如她自身的弱点、性格上的残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