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每年的春晚,都会留下几句流行语。今年也不例外,央视春晚刚刚结束,就有很多人开始猜测,春晚中的哪些话,会成为新一年的流行语?尽管大家对春晚节目褒贬不一,但其中的许多台词,确实值得思考和回味。  相似文献   

2.
浅谈现代流行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及感情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语的出现使语言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2006及2007年的流行语各有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我们应以积极态度正确对待流行语。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     
《党课》2010,(24):95-95
我以后生个儿子名字要叫“好帅”,那别人看到我就会说“好帅的爸爸”。 五毛和五毛是最幸福的——因为它们凑成了一块。  相似文献   

4.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的综合产物,它们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们蕴含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于其与社会共存的关系。“流行语”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科技现代化都在汉语流行的新词新语中得到了反映。这些新词语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轨迹,见证了中国腾飞的脚步,通过解读这些流行语,我们可触摸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  相似文献   

5.
1.我说这位大哥,我又不是草船,你的贱用不着总往我这发!2.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电影,你就是那弹出来的广告!3.世界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了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随着网络运用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以一种特殊的口语形式开始悄然风行。本文通过对网络中常见的诸多英译流行语进行初探,进而根据构词法对其初步整理、归类及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兴起和发展产生的一种受到广大网民甚至社会各个层面人士喜爱的语言形式,或形成于热点事件话题,或形成于网络交流符号与修辞方式,是时代风貌与社会心理的镜象。翻译网络流行语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应将中国网络新时代的文化特征与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与用法习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中广为流传,可以适时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如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共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等。在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精心挑选网络流行语、充分利用网络群体的力量开展教育、运用实例教学弘扬主旋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关注网络流行语,并分析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9.
洪巧俊 《党员文摘》2007,(11):22-23
这是一个流行语层出不穷不断变换的时代,一不小心便“撞”出一个流行语来。那个“当心.别被宝马撞着”流行了很久。如今又在流行:“老太太摔倒千万不要过去.会说是你撞的!”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8,(3):123-123
日本:“读不懂空气。” ——“读得懂空气”本是日语的一个固定用法,意为能够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然而2007年这个词被反过来用不说,而且被形容的人物就是曾经的日本政坛头号人物——前首相安倍晋三。  相似文献   

11.
郭庆晨 《奋斗》2009,(1):60-60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最好的见证。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流行语,这么集中、大量地丰富汉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2.
校园流行语的语用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语言变体的产生都和民族心理、社会变动、人们心态休戚相关,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又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当前大量校园流行语的出现,是青年学生求新、调侃、求简、模仿、崇拜等心理对语言作用的结果,同时,校园流行语也刻上了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心态的印记.是研究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标本。对校园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可以在搞清校园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心理原因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党员》2008,(12):57-57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从1984年我国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经过“摸着石头过河”,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4.
杜晓  郑小琼 《党课》2011,(2):118-120
看似无厘头的戏谑性话语,折射出网友对公权力的不信任,也蕴含着对更多事实的渴求。当一些事件的真相与处理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时,就会诞生网络流行语。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意表达的符号。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空间。  相似文献   

15.
张蕾 《党建文汇》2010,(12):42-42
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个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其中的“给力”二字新鲜独特,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并引起争议:有人叫好,说这个标题读来感觉“给力”;也有人说权威媒体这么遣词造句不够严谨……这次的争议,再次凸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网络热字、热词和热语在内的流行语正“给力”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陈頔 《山西青年》2022,(6):47-49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它能够使一个人的智慧成果惠及到整个人类社会,为人类所共用."模因论"最初源于生物学,随后被运用到人类社会各个学科领域.语言学同样适用于这一理论,将模因论应用到语用学中,可以从新的角度解释旧问题、研究新问题.本文运用模因论相关概念,从引用、移植、嫁接和词语变形四个角度分别研究新式网络流行词语,在语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矛盾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尾年初,部分媒体开始盘点2010年网络流行语。虽然各家的排名并不相同,但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给力、鸭梨、凡客体、非常艰难的决定却普遍获选。通过对上述流行语的整体解读,发现它们显示了一种背反式的生活态度:在一切严肃现象中看到可笑之处,将诸多社会感受化为洗具,但同时又明确表达了一种对给力生活的渴望,而这无疑反映了当下社会心理的矛盾品格。  相似文献   

18.
朱燕 《学习月刊》2013,(14):68-69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与历史传统,因此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学习、心理、爱情三个方面阐述中美两国校园流行语各自的情况和特点,并从跨文化语用的视觉下将中美大学校园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异同点。一、中国大学校园流行语(一)学习方面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学习生活依然是重点,有关"学习"的流行语也应运而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11,(2):57-57
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神马都是浮云“神马”指的是“什么”;“浮云”则指转瞬即逝的事物。  相似文献   

20.
椿桦 《党建文汇》2011,(1):35-35
“我爸是李刚”式流行语将社会转型期“二代”问题展示在公众面前——“拼爹”游戏,该不该恨爹不成“刚”?“在幼儿园抢凳子,有人说‘我爸是科长’;在小学欺负同学,有人说‘我爸是主任’;在中学抢女同学,有人说‘我爸是处长’。”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的一则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