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对于接受经人代会选举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任命的人大和"一府一委两院"有关工作人员时,是否可以采用举手表决方式接受辞职问题,笔者认为以举手方式接受辞职并无不妥之处。首先,人大接受辞职的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接受由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府组成人员、监察委员会主任、法检两长人员因事需要辞去职务的和由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的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机构负责人、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检"两院"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这部分人员中的个别人因 相似文献
3.
4.
在武汉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在对《关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草案 )》表决时 ,人大代表袁厚安举手当场投下了惟一的一张“反对票” ,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人认为举手表决的方式是不符合、不利于民主的方式 ,建议人大应该废除举手表决的方式。举手表决的方式果真是不符合、不利于民主的方式吗 ?举手表决的方式果真应该废除吗 ? 相似文献
5.
6.
不可否认,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该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笔者就此做了分析,并建议废除该项制度。 相似文献
7.
韩友谊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0,14(2):101-107
死刑是人类应用最久的刑罚,具有极端的威慑作用,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标。死刑不能铲除产生犯罪的社会根源,也不可能遏制犯罪的产生。死刑具有非人道性和不可挽回性,有碍于寻求遏制犯罪的有效手段和预防犯罪的合理体制。死刑的存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在我国废除死刑是一个长远目标,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进而在适当时机废除死刑,是比较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陶绪峰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1996,(5)
我国现行刑法制定时曾易稿二十三次,初时曾拟取消类推制度,但几经斟酌,结合我国十年动乱后的国情,为了稳定巩固政权,及时打击当时法律尚不完备情况下各种形形色色的犯罪,保留并赋予了类推制度以 相似文献
9.
10.
郑永年2009年2月11日在《参考消息》载文《中国应当逐步废除农民工制度》。当前,中国对农民工权利保护的大趋势是农民工群体制度化,如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供制度性的表达利益管道等,农民工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界别”或者功能社群。农民工制度化对中国来说绝非好消息,而是长期之痛,中国社会将由城市、农村二元成为城市、农村和农民工三元的社会。这样的三元社会.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辞去他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身体力行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辞去他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身体力行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今社会谈到死刑废除大多被嗤之以鼻,历史的进程也未因死刑制度的存在而停顿或者倒退,但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层次的提升,对死刑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替代机制的出现,追求人权的诉求,更是让死刑制度举步维艰。死刑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推到风头浪尖,而废除死刑的呼声也随着法治社会的提出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见。 相似文献
14.
韩宝庆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5):61-62
从生命权、价值论、改善人权形象、国际司法协作等角度,阐述废除经济犯罪死刑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同时结合我国历史传统和当前形势,分析阻碍经济犯罪死刑废除的因素。在阐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废除经济犯罪死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简论经济犯罪之死刑废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因其残酷和不人道而受到人们的非难。在国际社会对限制、废除死刑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仍规定了大量的死刑,这样的规定是否正当、是否合理呢?通过从法理、司法实践、国际惯例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经济犯罪中规定死刑是不正当的,是不合理的,是应当废除的! 相似文献
17.
18.
卜祯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7):132-134
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表明,无论成文法如何强调要以住所监视居住为原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总会成为绝大多数,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自身所具备的隐性羁押特点,以及我国的司法现状又使得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大多沦为变相羁押。2012年刑诉法修正案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重塑"可谓"不尽如人意",进一步印证了废除论者的观点,即对该项措施无法进行完善,只能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9.
20.
鹏举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8,(11)
最近,四川地震灾区一名干部因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而自杀身亡的事件引起社会关注。这件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灾后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精神修复与物质保障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