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生前,有一段时间,读《资治通鉴》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一天,毛泽东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笑着对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说:“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了。”话里充满了惋惜和遗憾,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与感伤。  相似文献   

2.
少时从历史课本中知道了《黄帝内经》,脑子里的印象仅止于这是一部古代医学名著。前不久从—位学者手中借得一本《黄帝内经》,依然没读懂这部“天书”。“大学时我也没读懂。”借给我书的这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学者告诉我。然而,就是这位当初没有读懂《内经》的大学生,如今成了专事《内经》研究、且成果斐然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自动自发》:关于敬业、诚信的最完美读本什么是自动自发?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强迫你,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本书是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致加西亚的信》一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巅峰之作。书中内容是阿尔伯特·哈伯德有关作品中最完美的组合,主要内容包括勤奋、敬业、忠诚、自信等四个方面,汇集了  相似文献   

4.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5.
正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到比尔·盖茨的一篇博客。他在博客里认真介绍一本叫做《生活由你创造》的书。他对这本书充满好感不仅自己读了,他的妻子梅林达也读了,他们还打算和已经成年的孩子一起读。  相似文献   

7.
陈晋 《党的文献》2011,(1):117-120
毛泽东读史,不只是读中国的,同时也读外国的,特别是对西方的历史,他也是常读不懈,十分了解的。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就是他长置于床上,经常要翻阅的一本书。他既读世界通史,也读外国的国别史。为了研究美国的历史,他曾让人从北京图书馆借阅美国历史学家卡曼和施里特合著的《美国全史》等书。他还曾经特别叮嘱工作人员,借欧美的历史书,既“要有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1949年底出访苏联期间,毛泽东比较集中地看了《彼得大帝》、《拿破仑》、《库图佐夫》等十几部欧洲历史人物传记影片。斯大林知道后评价说:“毛泽东真聪明,有空就看人物传记片,这是了解历史最简捷的办法。”西方的历史,毛泽东最熟  相似文献   

8.
侯健美 《党史文苑》2007,(12):35-40
几乎无人不知,有个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有名的书——《西行漫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其实从未到过延安。他到的是保安,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大概再没有哪一部丛书,能够像《星火燎原》那样传播久远、影响巨大了。这套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今50岁以上的人,都曾从这套书中汲取过营养,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你不爱看大部头,你可能不知道《苦菜花》、《创业史》,不知道《西游记》或者《红楼梦》,可是,只要你上过小学,你就不可能不知道《老山界》、《刘胡兰》、《飞夺泸定桥》,不可能不知道《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和《党费》……那时候,无论去哪个同学家,总会在他家的书架上看到这封面或红或棕、标有“星火燎原”4个字的套书,  相似文献   

10.
朗达-拜恩Rhonda Byrne(1951年3月12日——)澳大利亚电视制片人和作家。2007年,拜恩入选为美国《时代》杂志全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2011年出版《力量》一书,是朗达拜恩继《秘密》之后的一部新作,是一部能鼓舞人积极向上的好书。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好好读这市书,让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不得不说,万事开头难,读一本书也是,写出文章的第一句话也是。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小萝卜头形象是我一直以来对《红岩》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彼时的我对革命文学作品还没有什么概念可言。后来也看了很多由《红岩》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对《红岩》的印象渐渐充实丰满。从图书馆借出的这本书,不知道被多少人反复翻过了,书页泛黄,却是我最心仪的样子。一入书中,茶饭不思,时间飞逝。最后合上书本的时候,似乎  相似文献   

12.
刘宝莅 《党建》2011,(12):56-57
倪萍托友人带给我一本《姥姥语录》,扉页中写道:这是我最想送你的一本书,因为我们是“一村人”,书中的一些话,你最懂。  相似文献   

13.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高峰 《党史纵横》2015,(2):37-41
读罢《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我又急切地找来徐秀丽撰写的《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李敦白口述历史》热读。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李敦白是一位加入中共的美国人,其它的知之甚少。随着两部书中文字的流淌,我为自己设下的一个又一个谜面最终揭开了谜底。中共第一位外籍党员李敦白1921年8月出生在美国最古老的城市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英文名字是Sidney Rittenberg。他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大度读人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  相似文献   

16.
一本推介湖南的力作──读《三湘之最》有感王中杰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组织编纂的《三湘之最》一书最近由湖南出版社出版。这是省内第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湖南在全省、全国、全世界具有"第一"意义的企业、项目、成果、资源等内容的大型工具书。本书的出版对于帮助人们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报》1999年5月18日刊登王乾荣的《读贬郭长见识》。文章说,近日读了一本名叫《反思郭沫若》的书,真长了不少见识。这书的编者说:“(书中)一些文章把郭沫若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加以考察,从而看到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这种悲剧在每个知识分子身上的表现千差万别。郭沫若因为经历和地位的特殊,悲剧发生在他身上就有了一种典型意义。”该书一篇文章说,在政治领域,郭沫若“成为台前木偶”;在文学上,他“退化”成“文学弄臣”。“郭氏虽为1949年以后的‘第一文人’,实际上仍是‘倡优畜之’——班头,不过是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1,(3):32-32
2006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前夕,接受了芬兰《赫尔辛基新闻报》、英国路透社和《泰晤士报》、德国德新社和《法兰克福汇报》五家媒体的采访。采访中《泰晤士报》一名记者发问:"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总理在回答时首先提到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副诗联。  相似文献   

19.
《带队伍》     
<正>推荐理由:一次随缘涉猎,意外读了一本好书——《带队伍》,开启了我这个老团干部的愚头钝脑。书似烟海,必须择善而从之。选择好书来读,就如同和自己风雅正派的良师益友,在温馨自然的气氛中品味美茶促膝长谈,从中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也能读出书中的真谛。人们常用慧眼识珠来赞赏一个人的鉴别力,其实读书评书,也需要具有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前夕,接受了芬兰《赫尔辛基新闻报》、英国路透社和《泰晤士报》、德国德新社和《法兰克福汇报》五家媒体的采访。采访中《泰晤士报》一名记者发问:"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总理在回答时首先提到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