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同命不同价"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2010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侵权责任法》首次提出"同命同价",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笔者对"同命不同价"现象提出一些看法,并就针对此现象的《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
自从相关法律对侵权死亡赔偿做出了规定之后,生命是否同价饱受争议.生命本无价,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是公民得以主张其他权利的前提.所以本文从分析生命权的内涵和外延、对同命不同价提出了几点看法的同时谈谈同命同价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希望生命能得到更好的尊重,法律对其得以进一步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论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之确定——对"同命不同价"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类型化的分析方式,结合不同观点,探索人身损害赔偿的根本目的,并通过对生命价值的研究,得出不存在独立于物质赔偿与精神抚慰金之外的其他赔偿类型,民法传统的赔偿模式具有合理性.同时,论证了受害人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应指死者亲属的抚养费,而非其他.此外,本文还对人身损害的整体不可能具有"同价性"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同命同价"口号所具有的社会误导性进行了具体解读.  相似文献   

4.
本案经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所暴露出来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间的"同命不同价"问题引发了生命歧视、城乡歧视等问题的社会讨论。本文欲结合本案的相关事实、法律及社会价值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但是,人们关于"同命同价"的争论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呈现愈发激烈的趋势。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同命同价"条款,便是人们对此条误读而衍生的产物。要正确理解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首先需解决的问题便是死亡赔偿金性质的界定。对于是否应当消除城乡身份差别,以相同的标准来确定死亡赔偿金,以及为了《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得到正确适用,则需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6.
李昊 《法制与社会》2012,(7):108-109
《侵权责任法》中“同命同价”的规定结束了理论界由来已久的争论,并为司法实践作出指引.本文试从生命的二重性角度讨论“同命同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  相似文献   

7.
对死亡赔偿金中“同命不同价”规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起"同命不同价"的案件受到各方的关注和争论,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人身损害赔偿金中的死亡赔偿金的若干思考。本文从"同命不同价"这一现象入手,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赔偿标准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对现行死亡赔偿金的若干质疑和思考,以期助益于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8.
付振 《法制与社会》2011,(17):258-259
随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对于侵权行为中侵害公民生命权的赔偿问题有了新的发展。本部《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对于侵害生命致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应以"同命同价"为规则的立法,映射了民法的公平理念以及我国法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务中经常出现的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案件中,死亡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获得的赔偿数额大相近庭的现象,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备受诟病的对象.我国的死亡赔偿制度确实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人们在追求生命平等和统一赔偿标准的同时,也对“同令不同价”的理解有一定偏差.本文试从死亡赔偿制度的本质、立法,以及我国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简要分析社会对“同命不同价”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钟辰 《法制与社会》2012,(23):97-98
对于残疾死亡赔偿金“同命不同价”的热议已经持续很多年,社会舆论、学者观点一直莫衷一是.本文从残疾死亡赔偿金的财产损害赔偿性质切入,分析在“同命不同价”问题上的争论,深入探讨《侵权责任法》调整范围内“两金”的财产损害赔偿性质以及“命价”的双重含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死亡赔偿金只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他不是对生命权损失的赔偿.生命本无价,再多的金钱也换不回逝去的生命.给生命以金钱的定位,无论是"同价"抑或是"不同价"皆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本文分析了死亡赔偿的性质,并通过对《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分析,揭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刘军 《法制与社会》2011,(35):114-114
死亡赔偿金是指非法行为致人死亡而产生的经济赔偿。我国当前对死亡赔偿金的立法及赔偿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引起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讨论以及对司法公正和法律平等的质疑。本文从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意义出发,深入探讨其定性定量的标准,进而对现有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文杰 《政法学刊》2010,27(4):16-22
劳动者的生命能力丧失,其劳动能力必然丧失,而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财产,当劳动能力投入到劳动之中后,就会创造价值,劳动者以工资形式从其创造的价值中,分配到相当于劳动力成本部分的价值。这种价值为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外,另外部分用于扶养家庭成员,或有剩余时以遗产的形式归继承人依法继承。当劳动者的生命被非法剥夺时,其利益关系人从劳动者可以获得利益的期望就会落空,因此,其就享有向侵权人主张这种逸失利益的请求权。这种逸失利益总和,不惟扶养利益,也不惟继承利益,应当是劳动者在余命年劳动力价值的总和,减去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费用。综合考量经常居住地、教育程度和年龄因素确定最终的死亡赔偿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尚不健全,导致了司法实践的混乱,而且在理论上招致了民事赔偿的身份歧视等种种批判。不仅不利于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公平保护,增加了实务操作的困难,而且因此引发了关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争论。本文着眼于现行死亡赔偿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民法基本原理和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进行分析,死亡赔偿金兼有对受害人之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双重性质,所谓的同命不同价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目前当务之急是对现行死亡赔偿制度所存在的缺陷进行根本的矫正。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经常发生有人嘲笑法律的现象。比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在生活费用的赔偿上农村人和城市人大不相同,于是有人嘲笑法律,说“同命不同价”。一司机开车撞倒行人后,调转车头加大油门,对倒在地上的伤者又一次冲了过去。司机说: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16.
人身侵权损害与死亡赔偿的制度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金桥 《北方法学》2009,3(4):11-18
现代社会不断发生各种事故造成大量的人身及财产损害,针对这种现象构建良性的法律调整机制给人类智慧带来极大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通过创制和健全相关民事立法——侵权责任法来积极应对各种事故导致人身与财产损害的关键时期。通过梳理我国现行人身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中分散多元多层级立法的大致脉络,提出生命的双重价值观命题以理性关照“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的热议,思考如何使侵权死亡赔偿范围及标准更趋于正当合理等问题,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侯昶  刘创新 《法制与经济》2009,(10):16-17,19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饱受质疑。通过探讨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死亡赔偿金,引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对此,应当改革“死亡赔偿金”概念,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用”赔偿项目,加强赔偿标准的灵活性,注重法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同命不同价”法律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被贴上"同命不同价"的标签,饱受质疑。通过探讨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基础以及死亡赔偿金,引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不足。对此,应当改革"死亡赔偿金"概念,取消"被扶养人生活费用"赔偿项目,加强赔偿标准的灵活性,注重法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过去确定城乡二元标准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但是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据城市标准赔偿的数额和根据农村标准赔偿的数额差距很大——2019年12月1日,陕西省全面实施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赔偿城乡统一标准。按照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在全省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统一适用城镇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20.
“同命同价”?——关于《侵权责任法》第17条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经纬 《中国法律》2010,(3):12-16,66-72
近年来,关于死亡赔偿中“同命不同价”问题的讨论既见诸于媒体,也见诸于学术界。鉴于社会公众对死亡赔偿问题上存在着的“城乡差别赔偿”现象的极度不满,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17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算是立法对此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此一立法回应也获得了舆论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