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调控具有"宏观—中观"二元化的体系结构,而当前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与二元化结构下区域经济调控规范性的缺失密切相关。在区域协调目标下,要实现区域经济调控规范化,应依法界定区域经济调控权限、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推进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度化、构建区域合作与协调的组织框架和制度框架、加强公共服务制度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解释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包括地理位置说、市场扭曲说、发展战略说以及政策红利说等。这些理论都能够部分地解释区域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然而并不能对实际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条件类似、区域发展程度却不一致的大量案例进行合理解释。本文提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即区域自发能力是决定区域发展水平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根本性因素,并试图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分析研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提升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自发能力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激烈动荡、变化多端的大背景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是由同一地区的一些国家为维护共同利益,巩固和扩大内部市场,迅速增强实力,共同对外竞争而组成的不同紧密程度的经济贸易合作集团。综观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态势,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是区域集团内的一体化程度提高。如欧洲联盟的前身——欧共体在成立后的头20年内,只实行了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和外贸政策,建立了欧洲贸易体系和货币体系,以及维持欧  相似文献   

4.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由于区位地缘、历史基础和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又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现地区间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5.
试谈区域文化的区域经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金 《求实》2006,(2):44-45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引人注目:区域文化环境影响区域内个体经济意识;区域文化影响区域内企业文化的形成。实践证明,区域文化落后往往是造成区域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就要采取切实措施,重视区域文化建设,把区域文化建设放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市场一体化 ,无边界的共同市场及有效竞争规则是市场一体化的核心内容。由于中国经济转轨期缺乏区域经济合作的体制基础 ,成员政府行政权威力量的干预取代了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有效竞争 ,使得“地方保护”以另一种形式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继续着 ,破坏了利益共享原则 ,不利于产业分工的深化及区域资源融合。从改革的角度看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发展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构建起满足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 ,是有效减弱成员政府过强的市场功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同志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概括地说,就是:公有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非均衡增长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手段,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8.
我国既有的以行政区为界限的“行政区经济”格局,愈来愈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行政区经济”导致各地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要素市场分割化,以及所谓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从“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不仅要求转变区域发展理念、适当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建立跨行政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军 《求实》2000,(9):12-14
从某种程度上言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规律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早在唐代以前 ,中国西北部地区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自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同时 ,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 ,明清以来 ,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总体差距拉大。新中国成立后 ,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构成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 ,如何合理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正确地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做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推动…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经济是地域经济成长与产业结构演替进程柑结合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总体经济处于从轻化工业向重化工业推移的过程,其经济发展的区域产业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虽然我国区域经济从建国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区域经济步入市场则刚刚起步,特别是区域与产业的结合尚处于接驳之中,区域的产业化和产业的区城化因区位市场弱质而嗷嗷待哺,客观上需要政府扶持区域产业经济步上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0,(7)
<正>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金融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金融制度环境的发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并增进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从金融物理学的角度看,资本市场并非一个无摩擦系统,资本的流转方向与效率取决于流通的阻力,通过金融势能与城市引力线等指标可以良好地刻画出资本在逐利过程中的不同区域间所发生的流转和阶段性分布。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资本流通层面的"以邻为壑",避免因辖区利益观所产生的资本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分割,是促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长期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家王琢在1988年7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为了顺利达到我国深化改革的中期目标——形成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必须采取区域推进的办法。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希望全国同步实现新的经济体制模式是不现实的。而且,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决定,各地对改革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平衡,实行全国同步推进,改革必然受到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实行区域推进改革的思路,要求相应在宏观层次上实行分层次的自负平衡承包制。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的特征、要素与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研究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 ,区域是作为一定经济活动和一定地理位置复合而成的国民经济组织单元与社会经济综合体。区域经济作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具有宏观背景的一致性 ,较高程度的开放性 ,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征 ;区域经济运行、增长和发展 ,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欠发达地区的共性特征第一,区域内市场分割严重。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来看,不管是什么形态、什么性质的经济体,都表现为经济越发达,交易越活跃。因此,市场发育状况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反映,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之所以将某一区域界定为"欠发达地区",是因为这一区域有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对于无人居住的地区,是不需要去界定其发达程度的。显然,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易,有交易就会有市场。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与其他地区相比,典型地表现为市场的高度分割,即表现为交易半径  相似文献   

16.
祝辉 《实事求是》2010,(4):51-54
非经济因素是指经济因素以外的其他各种因素。在了解和研究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时,必须重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因素、地区文化因素、区域安全因素等方面,它们程度不等地制约着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区域经济要从市场这个实际出发,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只有对市场这个实际进行全面、辩证、发展的考察,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个实际。   第一看市场与自然条件。发展区域经济要从实际出发,有的同志往往认为从本区域的自然条件出发就是从实际出发。毫无疑问,自然条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实际,如没有水面就不能发展水产业。但产生利用水面的动机是市场需要水产品,发展什么样的水产品要看市场需求,水产品的调整及加工靠市场的需求导向。再好的自然条件,如果无视市场,闭门造车,终将在市场面前受到惩罚。   第二看市场与宏观调控。我…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联合协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当前世界各国从经济利益权衡出发,利用区域地缘优势,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和市场,加强经济联系,实现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正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扩大内需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喜平 《探索》2000,(1):87-89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要尽可能在不牺牲或少牺牲效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前经济过剩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从开拓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克服资本短缺及容易做到卡尔多改善等几个方面为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要选择既有利于扩大内需、走出过剩,又能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政策组合,在扩大内需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要从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上着手。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区域经济增长为特征,以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为核心的,包括整个区域技术、经济社会变革的综合性进化过程。因此,制定、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即资源、区位、体制、素质、生产力水平因素。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资源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区域区位指的是区域所处的地理环境,是选择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条件,体制是孕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发展。土质因素是指劳动者素质,人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