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的发展必将引发制度的变革。技术措施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已被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以法理学与部门法相结合的研究视角,结合国际条约和域外立法例,对中国技术措施法律制度加以考察,最终提出建构以正当性保护为主导的法律制度,并据此提出新的技术措施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迁 《法学研究》2011,(4):86-103
为了实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中有关保护技术措施的规定,我国与许多国家的版权法均同时保护旨在防止未经许可观赏文艺作品或运行计算机软件的“接触控制措施”和旨在防止未经许可复制、传播作品等版权侵权行为的“版权保护措施”。但版权法保护“接触控制措施”的正当性存在极大争议。不应以“接触控制措施”能够直接保护“复制权”(防止“临时复制”)和“接触权”以及间接保护版权作为版权法对其加以保护的正当性基础。因为中国版权法不承认“临时复制”为复制行为,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接触权”,并且只有部分“接触控制措施”能够间接保护版权。版权法保护“接触控制措施”的正当性在于其可保障作者等权利人在版权法中的正当利益,即从他人对作品的利用中获得合理报酬。根据这一正当性理论,如果某种“接触控制措施”无法保障权利人在版权法中的正当利益,版权法就不应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版权人通过技术措施收集个人身份信息,跟踪监测作品使用行为,甚至进入电脑系统进行私力技术救济,给消费者的信息隐私带来严重的威胁。为此,我国应规定技术措施不得具有隐私侵害性,限制技术措施的信息收集范围和收集方式,赋予消费者规避侵害隐私的技术措施的权利,规范版权人对消费者信息的处理利用规则。  相似文献   

4.
版权法发端于印刷术,之后不断随着新的作品表达形式和传播技术的出现而发展.在这方面,版权法经历了从印刷技术、广播技术再到数字技术的演进.数字通信区别于传统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它不再是模拟复制传播,而是脱离载体的信息传送.这样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版权法的生态环境,原来的作品复制件交易演变成为无需载体的"内容"交易.于是,建立在依赖复制件控制基础上的版权法律制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数字技术挑战,版权法有可能出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重构版权法哲学基础,寻找适合数字时代的保护范畴;二是使版权法脱离版权决定一切的局面,走向对作品(内容)传播秩序规制阶段;第三,网络传播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权也成为版权的核心.如何深度地理解、研究数字技术引发的挑战,把握这一趋势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曹文 《法制与社会》2014,(4):261-262
版权法的诞生离不开传播技术的发展,但是其同样给版权法理论制造了一系列的麻烦,甚至人们开始怀疑版权法存在的合理性。本文针对传播技术对版权法发展的影响做一个梳理,试图展现版权法在现代传播技术下所面临困境的原因,从而解决版权法所遇到的困难,实现版权法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版权制度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能够平衡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这种平衡状态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形成。然而,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版权制度是否还能跟上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基于利益平衡分析,本文认为在制度的整体设计上,应允许版权扩张;同时在制度设计的具体细节上,应适当限制版权,以维护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由来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一部被称为“数字千年版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简称DMCA)”的法案终于1998年10月8日与12日分别获得美国105届国会两院的通过,并于1998年10月28日,经克林顿总统签署,正式生效,成为美国联邦法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在我国入世前夕修改了著作权法,本文主要论述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问题,一方面新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网络传播权,这符合国际立法趋势更有利于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的保护;另一方面,新著作权法未对网络服务商的侵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作者论证了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问题,认为有必要将其纳入新修改的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9.
"技术措施权"是一种不同于绝对权的禁止型权利,机顶盒是保护视听节目内容与信号的一种版权技术措施。"三网融合"背景下,《著作权法》应对"信息网络"的范围做出具体说明、禁止"故意提供"避开装置的行为、明确其民事责任。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广电组织采用"一机一盒"的经营模式应适用反垄断审查。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基于经营权采取技术措施的私利益应当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公共利益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周翔  王辰 《法制与社会》2010,(18):60-61
网络环境下技术措施起到了有效的事先预防的著作权保护作用。但这种"权利"也被无限制地扩张和滥用,不少技术措施假借著作权法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实现与著作权保护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不正当竞争商业目的。因此,对该种滥用形式加以确定,并制定一般认定标准和规制模式对于"净化"技术措施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法规范和学理两个角度对视频聚合行为的法律定性进行检视和探讨,在涉及技术类著作权司法审判中,应区分技术本身与技术应用者以及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技术与视频聚合行为法律定性没有必然关系;应坚持以法律下的自由为由对视频聚合行为者科以相应的义务;应通过著作权法来修复著作权人与传播者之间失衡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12.
全国人大在我国入世前夕修改了著作权法,本文主要论述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 保护问题,一方面新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网络传播权,这符合国际立法趋势更有利于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的保护;另一方面,新著作权法未对网络服务商的侵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作者论证了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问题,认为有必要将其纳入新修改的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张宇庆 《北方法学》2011,5(3):67-73
数字电视机顶盒是保护视听节目内容与信号的一种版权技术措施,但"一机一盒"技术措施的合法性应受反垄断法的审查。开发节约资费型共享器可适用著作权保护的"个人使用"例外;开发独立选台型共享器及用于酒店等经营性场所的共享器将构成版权侵权。对机顶盒内部的半导体及程序进行反向工程的行为可能会侵犯机顶盒原始创新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以机顶盒业务为例,反垄断法的功能与价值在知识产权领域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现有立法的缺陷,通过网络以单向方式传播作品的作为既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范畴,也无法纳入广播权的保护,成为权利真空地带。针对我国现有立法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规制的不足,有两种改进路径可供选择:一种路径是修改广播权的定义,使之能够规制直接以有线方式进行单向传播的行为;另一种路径是创设“向公众传播权”,整合现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广播权的内容,将所有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传播的行为均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技术侦查措施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早已得到适用,但"可做不可说",极具神秘化。2012年刑事诉讼法将其增设为一种法定侦查行为,并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制,这有利于防止其滥用而侵犯侦查相对人的基本人权。但从比较法视角进行审视,许多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论版权法,技术保护措施和替代的可能性(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泳 《知识产权》1999,9(6):27-30
3)认定规避的范围 技术措施条款认定非法规避的范围过宽,或者过窄,都是不明智的。首先看看对规避的范围认定过宽的情况。这里,要尽量克服一个对版权人倾斜的不对称性(asymmetry)。在宣布对版权内容的解密是非法的同时,不要忘记宣布对不受版权保护的客体的加密也是非法26。欧盟版权与相关权指令草案关于第6条的评论正确地指出,应被禁止的,是那些侵犯版权、相关权或数据库特别权利的行为,而不是任何规避行为27。换句话说,并非所有的规避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会有一些规避行为是合法行为。如普通的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器,即使有解除第三方的复制保护…  相似文献   

19.
网络发展之今,已经引发的许多问题,等待着法律给予规制,以保证整个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著作权的保护在网络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网络空间中著作权的表现形式、侵犯著作权的形式、责任的认定等几方面给予论述,为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健康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20.
焦和平 《法律科学》2009,27(6):143-150
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网络传播方式,“非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因不符合我国《著作权法》上任何一项专有权的规定而游离于法律规则之外,原因在于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当缩小了国际条约中“向公众传播权”的范围,将规范的对象仅限定于“交互式”网络传播行为。我国应当在保留现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名称的基础上完全依循国际条约中“向公众传播权”的内容,使其能够适用于所有网络传播行为并达到国际条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