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共参与是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特征,参与主体的多元度以及参与机制的韧性决定了公共参与的成效。通过研究发现,典型地区在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注重拓展参与主体范围,因地制宜创新参与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参与主体和参与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参与主体的多元度影响参与机制的韧性,韧性化的参与机制也能够为构建多元化的主体结构提供保障。在新时代,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机制,需要以党组织引领的聚合型主体结构为核心,以责任、利益为核心的共识价值体系为纽带,以黏连多元主体、发挥不同主体作用的参与机制为保障,真正强化主体间合作,使多元主体各尽其能,推动公共参与向跨地域性、去中心化方向转型。以此,真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变革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对于解读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趋于弱化问题,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伴随着乡村振兴的长期过程,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打造"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架构作为基础,把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作为关键,把治理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作为重要着力点,以有效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潜能,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网络人士是网络综合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主体,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体现独特优势和作用.针对网络人士在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存在的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制度不健全、平台载体欠缺、组织...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最新理念的提出,既是对现实社会变迁与民众需求变化的回应,也是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结构变化的反映,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秩序与活力再平衡的重要举措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下,注重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将以一种扎根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社会团结机制凝聚社会建设多维度合力,其制度建设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将极大增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对推动全球治理思维和治理话语转变以及社会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载体,其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南宁市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南宁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内部建设不足,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寻找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以期为南宁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护者、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主动识变求变应变,  相似文献   

7.
社区善治是社会善治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家全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然而,以"消蚀的社区"、"冷漠的个体"及"公共性迷思"为表征的共同体困境,成为我国社区治理范式中的现实瓶颈.因而建立超越"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二元对立、兼顾"公共性"与"主体性"的社会理性,是破解当前社区治理共同体困境的关键密码.在社会理性视角下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社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同时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这就需要群策群力,积极探索符合地区实际、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群众需求的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统一战线作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在团结联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就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探索将统一战线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本文从统一战线独特作用出发,通过总结分析一些地区实践经验和问题,对统一战线如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看,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主要存在多元主体合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社区自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一些影响和制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次问题。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按照合作共赢、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命运共同体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要通过建立权责清单制度,调整和优化政府的权力运行机制;要依法确立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尽快明确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要依法推进社区自治,不断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要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处置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和深化。“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强调的是“共同建设”,“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强调的是“共同享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公安派出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级平台,在全部公安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的战略地位。新形势下加强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是防控社会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派出所警务机制存在理念意识不够匹配、机构机制不够匹配、能力素质不够匹配、考核评估不够匹配的问题。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要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抓手,以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情指行一体化改革为牵引,配套刑侦责任区体制改革,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切实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重溯内设机构,再造工作流程。通过减事项、减处警、减考核,做准"减法"释压力;通过加警力、加保障、加素质,做大"加法"添实力;通过信息化深度应用、灵敏情报信息触角、加强协作互助,做实"乘法"激活力;通过清除数据壁垒、剪除办案压力、免除后顾之忧,做精"除法"挖潜力,切实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赖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而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正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体现。因此,本文尝试基于社会治安服务的场景,利用来自A市X区的调查数据实证性地探究影响公民参与共同生产的因素。研究发现,动机、能力和感知等三类因素对公民的共同生产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动机因素提供了多维的行动激励,能力因素塑造了开放的行动空间,感知因素保证了适时的行动反馈。在下一步的共同生产实践中,应综合考量差异化的个体需求,努力降低乃至消除隐性门槛,着力优化共同生产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并平衡参与者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相似文献   

13.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的议题、机制及行动层面不断发力,主动参与全球治理议题设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多样化方式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存在着“发展和安全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发展治理与安全治理的议题设置不平衡、机制协同不到位、行动配合不充分。中国需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具体可从以下路径入手: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平衡议题设置;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治理机制间协调互补;优化治理思维,推进互动治理和联动治理。  相似文献   

14.
李长山 《理论前沿》2008,(2):F0002-F0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这一新观点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利益、责任、价值有机结合的"三重"统一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由"四元"主体即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治理的新范式,是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良性互动、同步实现的过程,是新时代加快形塑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步骤。准确把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实践路径,有助于加快构建行之有效的以多元主体合作为关键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前,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党和政府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举措,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社区治理与服务能力,应对不断出现的风险与挑战,因而呈现出“一体双面”的实践表征。但是过度“行政化”、“悬浮化”和“内卷化”倾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二者治理效能发挥。为此,需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突破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治理优势,建立社区合作治理网络,最终形成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7.
街区治理共同体是基于地缘界限、利益整合、情感联结和文化导向而形成的多元共治生命有机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突出优势。基于街区治理共同体理念,探讨北京市大栅栏街区“大联动+微更新”治理模式在主体参与、组织建设、文化创新和公共服务维度的嵌入式治理样态,分析其运行机制与治理成效。针对治理中出现的主体职能博弈、智慧化建设滞后、城市现代化与街区历史性融合欠佳、街区整体建设与居民个性需求协调不到位的问题,从明确“微职能”、更新“微技术”、加强“微创新”和整合“微需求”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企业是社会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职工群众最集中的地方。没有企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要以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共同体培育来解决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失的社会问题。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形式,期望通过多元协同的主体合作,规范有序的环境营造以及协调均衡的内容创新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并提升治理效率。因此,基于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内容与环境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进程具有指导意义。针对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培育进程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环境不稳定与治理内容滞后的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培育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与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参与主体,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转变政府行政范式,重塑农村信任机制,来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如何影响社会治理过程并推动治理共同体构建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数字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权责对等、激励机制、共识机制与共享机制等关键要素。在与社会治理的深度互动与融合发展中,数字技术形成了赋能工具、治理机制、价值标准与治理手段等治理属性,能够拓展社会治理网络、整合与优化社会治理资源、重塑社会治理公共价值以及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再生产。数字技术有望解决治理模式转型的稳定预期以及社会治理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但亦存在治理风险。国家要继续推动面向数字化的政府转型、构建面向数字化的规则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挥数字技术更积极、更有效的治理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