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慷慨陈词1976年天安门诗抄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病逝,9日清晨广播这个噩耗惊动了亿万中国百姓,政协直属学习组的老人们自然不能例外。9日上午正好是学习组学习的时间,9时前学习组成员纷纷提前到会,召集人赵朴初、于树德、王芸生、程思远商定,学习会从即日开始,暂时中止批判“三项指示”为纲(实为稍后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学习内容,改为悼念周恩来总理,并要我和另一位小组秘书向学习办公室报告,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自此至1月15日周总理追悼会,又延至一月下旬,全组二十余人几乎人人发言,追  相似文献   

2.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四人帮”对周总理逝世后的悼念活动压制得很厉害,要求不准设灵堂,不准戴黑纱,不准送花圈,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从3月30日至4月3日,到天安门广场的人次超过了一百万。群情激愤,但秩序井然。4月4日,天安门广场人群中发生争执殴斗,公安局也有很多同志受伤,冲击得很厉害,事态严重起来。当晚,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开会。叶帅、先念同志好像没有参加,毛远新列席了。华国  相似文献   

3.
1976年4月6日凌晨,中央政治局部分委员听取了关于“天安门事件”的情况汇报,会议将“天安门事件”定为“地地道道的反革命事件”。4月7日上午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诬蔑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是“反革命活动”,“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政治事件”,说“‘天安门事件’公开打出拥护邓小平的旗号,  相似文献   

4.
天安门事件     
《传承》2006,(Z1)
1976年4月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事件,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自发的民意测验。这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是从南京开始的。3月29日,南京贴出了为周恩来辩护的大字报:不揪出《文汇报》的黑后台,誓不罢休!与此同时,在南京火车站,开往北京的火车车厢上贴了不少标语。7小时后,当火车呼叫着驶入北京站时,南京事件的消息也随车传到了北京。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四人帮”竭力压低周恩来葬礼的规格,也极力压制群众的悼念活动。不许悼念,大家的心情都很压抑。年轻的朱学勤当时对周恩来不怎么了解,但是他觉得“周恩来有人情味,他希望发展经济,不希望无休…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1976年     
曾经,有一个年份,让现代中国人深刻地感觉到“天崩地裂”。30年前的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关键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让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悲剧,太多的灾难,太多的突变。对于这一年,我们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珍藏,太多的思考。1976年1月8日,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去世,举国悲痛,人们自发地  相似文献   

6.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是开国总理周恩来逝世后,出现频率极高的话语,因为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周恩来与人民水乳交融的关系。周思来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典范,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始终佩戴的一枚纪念章,其图案就是毛泽东的手迹“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周恩来一生唯一的宗旨。周恩来心里总是装着人民,他心系群众的故事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病重的消息在暗自流递。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面临着严重的关头。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爆发了。这是时代的狂飙,炸顶的惊雷。首都人民,为了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抬着挽幛,捧着花圈,汇聚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成了痛悼周总理的会场,成了向“四人帮””搏斗的战场。《天安门诗抄》就是这场伟大革命壮举  相似文献   

8.
11976年的4月5日,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悲壮的日子。那漆黑恐怖的漫漫长夜,掩盖不住“四人帮“的血腥罪行。4月6日凌晨,中央政治局部分委员听取了关于“天安门事件“的情况汇报,会议将“天安门事件“定为“地地道道的反革命事件“。当日凌晨3时,毛远新向毛泽东报告了政治局会议情况。毛泽东于上午11时批示:“士气大振,好,好,好。“4月7日上午8时05分,毛远新根据姚文元亲手组织炮制的“天安门事件现场报道“,向毛泽东汇报了“天安门事件“的进展情况和处理意见。“现场报道“诬蔑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是“反革命活动“,诬蔑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政治事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1周年.在他生前,我曾有幸几次见到周总理,最后一次见到周总理是在1974年1月25日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家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我目睹了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领导同志不卑不亢应对江青等人的场面. “批林批孔”动员大会的召开 1973年年底、1974年年初,全国掀起了一场“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批不起来,也批不下去,甚至遭到抵制.这次“批林批孔”目的之一是批周总理;“评法批儒”批党内的“大儒”;“评《水浒》”批“投降派”,等等,矛头所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似文献   

10.
学习周恩来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与实践焦连三“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首传遍中国大地、发自人民肺腑的歌谣,深深地反映着周总理与广大人民亲密无间的关系。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的周恩来,他一生不但为整个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5日,我们迎来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周恩来自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之日始,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总理。直到1976年逝世,他始终没有离开这个职位,其间共二十六年零三个月。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要说地位和权力,恐怕很少有人比他的更高更大了。但恰恰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身居高位却毫无官气,手握大权却从未给自己谋过半点私利。他不愧是全党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的楷模。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大力倡导和认真学习的。周恩来作风,内涵丰富,博…  相似文献   

12.
知识窗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影响全国的著名事件《中国青年》事件《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创办的一份杂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刊。1978年9月11日,该杂志在复刊第一期上刊登了《革命何须怕断头》一文和童怀周编辑的一组“天安门诗抄”。《革命何须怕断头》介绍了19...  相似文献   

13.
“文革”中周恩来处理广西问题追忆(广东)焦红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0周年了。每当回忆起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殚精竭虑处理复杂问题的难忘情景,总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赞佩不已。从1967年11月起到1973年,我有幸多次和周总理接触,他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口述者贝璐瑛女士的父亲龙潜,战争年代曾任周恩来机要秘书,解放后担任过中山大学副校长、国家出版局副局长。整理者秦海先生,曾是1976年"天安门事件"中"童怀周"的骨干成员。他们的忆述、整理,生动地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的今天,这或许是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发动和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武装斗争的革命行动,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对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伟大领袖毛主席高度评价“八一”南昌起义,指出:“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06,(Z1)
1971年至1973年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一些批示,集中一些著名的中国画画家,让他们创作一些非政治题材的作品用以装饰宾馆(所以又叫“宾馆画”),以体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1974年,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深入“,四人帮”把矛头指向了周恩来。他们派人四处搜集有关宾馆画的材料,借以攻击周恩来。2月13日至4月5日,“四人帮”从收集到的700多幅作品中选出215幅,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黑画展”。为造成强大的声势“,四人帮”挖空心思组织召开各种“声讨会”“、座谈会”,并指定专人写批判文章。在批判中“,四人帮”牵强附会,捕风捉影,乱扣帽子…  相似文献   

17.
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梁衡今年是周恩来百年诞辰。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魂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200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天津看望和慰问基层群众。在天津期间,胡锦涛瞻仰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并向周恩来、邓颖超塑像敬献了花篮。胡锦涛要求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勤政爱民、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相似文献   

19.
纪东 《传承》2010,(19):20-22
从1968年8月上任,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纪东同志一直担任周总理的秘书。周总理对身边秘书在学习与工作方面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也是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宋协和 《政协天地》2009,(11):56-56
周恩来总理,曾任全国政协主席。由于他德高望重,为人民,为祖国鞠躬尽瘁,赢得了“身前身后名”。时至今日,周恩来总理的言行,仍然是人们为人做事的楷模。特别是给政协留下了广泛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能倾听各种意见的优良传统,在对待公与私的问题上,周恩来总理所做的一切,使许多领导人自愧不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