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价值论     
美德就其自身来说,是对于拥有美德的人的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但这种害和恶却能够避免更大的害和恶或求得更大的利和善,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利的害,是一种净余额为善的恶,是一种必要恶,说到底,也就是一种真正的利和善。反之,恶德就其自身来说,则是对于拥有这种恶德的人的欲望和自由的解放、实现,因而是一种利和善。但是,这种利和善却必定导致更大的害或恶,因而是一种净余额为害的利,是一种净余额为恶的善,说到底,是一种真正的害和恶。  相似文献   

2.
投票选举,就其自身来说,符合按照德才分配政治职务原则,因而是善的;但就其结果来说,却使被选举权为精英垄断,赋予官吏和政治权力以极大的重要性,最终难免精英篡夺最高权力,遂使"选举"成为"选主",因而罪莫大焉。因此,投票选举"自身善"与"结果恶"的净余额是极大的恶,属于纯粹恶范畴,是不应该的、恶的和具有负价值的民主选举方式。相反地,抽签选举,就其自身来说,违背按照德才分配政治职务原则,因而是恶;但就其结果来说,不但保障了每个人都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还破除精英垄断政权、扼杀专制者于摇篮和降低官吏的价值,最终实现人民主权,因而善莫大焉。因此,抽签选举"自身恶"与"结果善"的净余额是极大的善,属于必要恶范畴,是应该的、善的和具有正价值的民主选举方式。  相似文献   

3.
康德、朱熹历史发展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认为大自然先验地决定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 ,人类的不断进步的历史是大自然的一项隐秘计划的实现 ,而推动这个计划实现的原动力却是恶劣的情欲 ,正是人性的恶把整个历史推向善境。而朱熹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绝对应当以人的道德理性中的伦理原则为主导而不断地趋向于至善之境 ,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却不可能是从人的欲望和需要中流露出来的恶 ,相反 ,人必须高度地弘扬道德理性以克服内在于自身的非理性因素 ,只有善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善与恶是道德领域中的特殊矛盾,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它们的内涵也随之改变。善恶的依据来自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善的底限是:追求自利,保证他利;善有底善、常善、至善的层次之分。扬善抑恶需要法律的强力支持,需要加强教育、奖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儒学"为善去恶"理论中,善与恶不是相对的概念,与恶相对的善亦是恶;儒学所谓的善是指人之为人的根本性,"善教"指明的是人生命发展进取的方向。这些观点给当前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一是去恶不是为善,德育要正确处理外在规训与内在自觉之间的关系;二是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善构成了生命前行的一种根本指向;三是德育的过程是生命在"为善去恶"道路上的延绵。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曾谈到如何判断一项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问题。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段名言不仅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标准,也揭示了判断一个人或集体的道德活动的道德标准。(一)“三个有利于”是道德评价的利益标准。道德总是和人的社会利益相联系的。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人和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称之为善;反之,则称之为恶。善恶标准在根本上表现为利益标准,刮益标准在总体上是一切道德评价尺度的最终源泉…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人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用善与恶、好与坏、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现象为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7,(5)
现代意义上的自制,是克制自己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阐述了自制与节制两个重要概念。他把自制看作是处于德性与恶之间的一种品质,自制虽不能称为一种美德,却是通往节制美德的中间环节。自制的品质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形成好的品格,完善自我。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道德价值水平也决定了社会的道德价值水平。而当前多元价值观的环境下,大学生在自我修养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以及外界环境等影响,使得自己的道德行为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自制思想以及自制的新内涵,探求自制品质对当今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实现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建先  程宇 《探索》2005,(5):53-55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四个方面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以政府行为框架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府作为,可分为:善治的政府作为行为、善治的政府不作为行为、恶治的政府作为行为和恶治的政府不作为行为。  相似文献   

10.
张时碧 《世纪桥》2014,(2):47-48
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对他人和自身的行为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把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行为称作是善的,而把违背该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称作是恶的。目前现有社会道德水准出现了每况愈下的现象,这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中国梦"就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领导干部来说,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既是党性原则,也是修养方法。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论是修为政之德还是思贪欲之害,最终都应当体现在认真、严格的“律己”上。所谓“律己”,就是用法律、规则和纪律、要求自觉约束自己。严于律己是一种美德。古往今来,一切有志有识有为之士,都能够把握自己,以沉湎于权力、金钱和美色为戒。相反,一个不懂得律己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不注意律己的领导者,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称职、受到拥戴的领导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刘佳 《世纪桥》2010,(3):75-75,79
在善恶是非道德标准失衡的今天,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克.弗洛姆,在其《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一书中指出:人的破坏性,即人的恶性侵犯的根源,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作用下的性格结构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破坏性的分析,提出了如何使人类正确看待自我,建立科学的、健康的性格结构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于私营经济的性质,不必也不应当争论姓“资”姓“社”,应当从所有制性质去界定私营经济的性质。这样,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私营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存在或更易于解决企业代理问题;存在雇佣关系和剥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当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私营经济的这些基本特征的合理性及它反映出来的积极意义。对于剥削,可以区分为善、恶两种。善的剥削最终是否应当消灭,要看将来的实践,看它在将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的交往行为达到了从未见过的维度,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达成的理解是解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冲突的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缘起之一的理论大师,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认为,幸福是人通过行为达到的最大善,从人类所有美德中衍生出来的善就是幸福,践行美德不仅仅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且是构成它特有的最具体形式。友爱是和幸福、美德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为功利型、享乐型和完美型三种形式。友爱具有支配政治的能力,政治具有保护友爱的使命,善治就是友爱之人追求美德和幸福的道德生活。当政治和社会领域发生危机时,如果还有解决问题的良药的话,这就是重建系统、专注的道德生活的基础流程。  相似文献   

15.
人性善恶学说之是非,一方面取决于人性之界说,取决于人性所指称的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善恶的标准之确定,取决于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究竟是什么。如果对这两方面或其一的见地不同,那么对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观点便会不同:如果对这两方面的认识皆为真理,那么,关于人性善恶的评价必为真理;只要其中之一错误,那么,关于人性善恶的评价必错。  相似文献   

16.
道德观是人们对周着社会群体关系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的内在判断.这种判断影响着人们外在的行为.近年来,中国典型道德事件层出不穷,如,“见死不救”、“地沟油”、“假学术”、“扶摔倒老人”等,这些典型事件涉及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包含了社会、家庭、个人的许多道德伦理的众多范畴,引起了学界和民众的集体反思,出现了一种集体道德危机感.从新中国近六十年的历史变迁视阈下,来探究中国民众及社会道德观的演变,试在探究当下道德危机感与道德观念转变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现实中看,经济行为与道德价值存在着互相背离的现象,即一些人的个人利益或企业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以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为前提。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一些经济行为者对金钱的欲望超过了一切,他们不仅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心,而且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投机倒把、走私贩毒、偷税漏税、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物欲横流带来的必  相似文献   

18.
从根本上来说,利益有道德利益和一般生存发展利益(如物质利益、精神文化利益)之分。一般利益研究中,都把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看成是利益的两大方面。实际上,利益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而且包括道德利益。  相似文献   

19.
商品意识与人文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深层次精神范畴和价值观念体系。所谓商品意识,是由商品经济活动(包括经济关系及活动规范)所蕴涵和培育的经济意识。如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利润意识、金钱意识、获利意识、效率意识等等。它的核心是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公平竞争、合法赚钱、优胜劣汰。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为目的,按照人的方式无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精神。它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要求和价值取向。如人对理想、道德、信念、情感、情操、美等精神生活和境界的追求。它的核心是社会的道德信仰体系。这种信仰永远是任何真正文明的…  相似文献   

20.
与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相比,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类在关于自身前途命运及生存方式上,有了更多的共识,尽管这种共识出于不同的目的、源于本质迥异的价值观。至少这个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或集团)都认为,要使自身得以生存并有所发展,不能旁若无人,自行其事,而必须审时度势,环顾左右,或联合.或重组,维持经济——政治力量上的某种均衡,或均势,以扼制或防止更大、更激烈的冲突.才有可能实现更大的图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