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冷战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交往中意识形态的因素进一步淡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交往的主流。然而,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际政治领域却有一股冷战思潮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特别在冷战思维指导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不但带有明显的冷战色彩,而且开始把矛头指向中国,我们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在冷战语境下被构造出来的"新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无论从其性质的"被确立"到文学秩序的建立到文学作品的构型都无疑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冷战形势的变动对国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文艺领域的运动随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冷战日益复杂化、严峻化,文艺斗争也日益走向极端。厘清二者演变脉络,我们将看到冷战格局中的当代文学的生成资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阶级化、单一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顽固坚持用冷战思维构筑国际安全秩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出发,在批判冷战思维的基础上,积极倡导"新安全观",推动建立以"互利、互信、平等、合作"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安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冷战”是与真枪真刀的“热战”相对应的概念,是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提出的,意思是不用枪炮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推行冷战,鼓吹“核威慑力量”,制造紧张的国际局势,恐吓第三世界国家,维持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地位。冷战结束后,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有些人继续采用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绝对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各种国际现象,主观上把社会主义当作天然的假想敌,看不到冷战的结束和两种制度的和平并存和发展竞争,只看见对抗和对立,就是冷战思维在现时代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当今中国,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思想,这超越了冷战思维,超越了强权思维,超越了东西方的传统意识形态。一国元首,想在世界史上留下"永远流传不磨灭"的功绩是很难的。而在任届制的国度当一任国家元首,要想"荣登世  相似文献   

6.
当今国际军事安全形势正处于冷战后的最严峻时刻,冷战思维回潮,大国间互信降低,军备竞赛加剧,北约全球化等一些重大问题,都导致一系列矛盾的升级和冲突烈度的加剧,也给未来增添太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冷战与热战交织的俄乌冲突诱发出一系列问题,已经并还将释放出巨大冲击力,对当下和未来国际军事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防止大国冲突特别是核战争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一个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是美国的美日同盟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两极格局瓦解以来的美日同盟的发展集中地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特点:历史继承性强、结束的标志模糊、时间长、竞争对象的分散性、目标的综合性;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日同盟发展是对冷战任务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建构并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化     
《人民公安》2013,(2):59-59
诺博士:冷战思维下的不伦不类 事实上.1962年第一部007影片《诺博士》便蕴含着强烈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9.
伍英姿 《求索》2011,(10):224-225,198
新中国一诞生就面临全球性的冷战格局,冷战语境中中国当代文学要反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无产阶级文学属性。在这样的文学观念下,“英雄人物”因为能很好地承载“生活本质”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绝对主角。建国后近三十年里,虽然在冷战形势变动时,“英雄人物”论也受到过批判和质疑,但冷战语境中绝对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在文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阶级斗争一步步深化,“英雄人物”最终从确立走向了极池  相似文献   

10.
张殿军 《桂海论丛》2009,25(6):17-22
冷战结束后,随着文化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主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文化冷战取代意识形态冷战成为和平与发展新时代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它虽然是意识形态冷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和变种,但却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文化冷战是美国文化霸权同世界多元文化主张者之间矛盾不断加剧的必然结果。它反映和体现的不仅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更是国际关系中文化权力与文化权利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