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明屠宰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省昆明市屠宰猪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情况,对68份从农贸市场和屠宰场采集的猪肝样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分别对HEV的抗原和核酸进行了检测,并对肝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83.8%(57/68)的肝呈HEV抗原阳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47.1%的肝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22.1%的肝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20.6%出现肝细胞萎缩。Mal-lory三色染色法染色结果显示,有25%的猪肝存在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RT-PCR结果显示,有1份肝呈HE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5%。进化分析表明,这株病毒属4b基因亚型,与广西猪源、越南人源毒株的同源性最高,证实HEV的流行具有地理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共感染临床鸡群的原因,对河北省某鸡场患病的产蛋种鸡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和可疑病原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CR和ELISA检测,同时对该鸡群所用疫苗中可疑病毒进行病原分离和PCR鉴定。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发病鸡的肝脏、腺胃、肾脏均出现灶状淋巴细胞增殖;用发病鸡肝脏浸液接种DF1细胞后,分别用特异性单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培养物中ALV-J抗原和REV抗原均呈阳性。用ALV-J特异性引物对病鸡肝组织样品进行PCR检测时部分结果呈阳性,产物大小为924 bp;用REV特异性引物对病鸡肝组织样品进行PCR检测时部分结果也呈阳性,产物大小为438 bp。经PCR检测的17份活毒疫苗DNA中,2份为REV核酸阳性,5份为ALV-J核酸阳性,其中有1份疫苗样品呈双阳性,并且PCR阳性产物的序列分别与从蛋鸡体内分离的病毒毒株相一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的疑似REV毒株与中国其他地方分离的REV毒株的同源性高于与REV HA株的同源性,而本研究中分离的ALV-J毒株与ALV-J原型株HPRS-103的亲缘关系最近。以上结果表明,疫苗污染ALV-J和REV与田间ALV-J与REV的高感染率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感染的血清学检测与PCR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禽白血病J亚群抗体检测试剂盒对8个鸡场的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并对出现肿瘤病变的病死鸡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采集16份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抗体阳性鸡的血液或肝组织,提取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个肉种鸡场的ALV-J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6.52 %(3.33%~30.0%),而4个蛋种鸡场的ALV-J抗体阳性率均为0.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在肝、肾、脾组织中出现大量增生的、含嗜酸性颗粒的髓细胞样瘤细胞.PCR检测发现,有14份样本扩增出ALV-J亚群特异性的病原核酸片段(545 bp),检出率达87.5%,其中在3份肝样本中同时扩增出ALV-A亚群特异性的病原核酸片段(691 bp);而ALV-J抗体阴性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血管瘤型白血病的20份样本均未扩增出545 bp片段.扩增出的545 bp片段与ALV-J亚群毒株HPRS-103和ADOL-HcL的相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96.2%~96.8%和95.5%~96.8%.结果证实,贵州省鸡群中确实存在ALV-J亚群感染和骨髓细胞瘤病,且出现A亚群、J亚群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CAU-0901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组织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上,经接种DF-1细胞系、ELISA抗原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亚群特异性免疫荧光试验(IFA),从送检的疑似禽白血病感染的麻黄肉种鸡中分离并鉴定出1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命名为SCAU-0901.利用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长度为545 bp和2.2×103bp的目的片段,并对目的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分析发现,SCAU-0901株的gp85基因与国内外各ALV-J毒株相应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6.1%~95.1%,其中与BJ0303株的相似性最高(95.1%),与ADOL-7501株的相似性最低(86.1%).系统遗传进化分析表明,SCAU-0901株的gp85基因片段与BJ0303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了解信阳地区土鸡种群中禽白血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笔者对信阳地区部分规模化鸡场的土鸡(肉蛋兼用型)进行A、B亚群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抗体检测和p27抗原检测。并用外源性ALV-A、B、J亚群的特异性序列作为引物,对部分p27阳性病例肝样品进行了PCR检测,同时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92份样品中,ALV-A/B抗体阳性率为5%;ALV-J抗体阳性率为36%;禽白血病p27抗原阳性率为74%。提取10份p27抗原阳性病鸡肝的总RN A,并进行PCR检测,发现ALV-A、B亚群阳性各有1例、J亚群有2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在肝、肾等部位可见淋巴细胞样肿瘤病灶和髓细胞瘤样病灶。本研究结果提示信阳地区土鸡群中存在着不同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6.
采用2015版W H O肝癌组织学分类方法,对临床上犬和猫的肝癌进行病理学分析。通过石蜡切片的常规染色(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组织学鉴定。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肝脏组织的外部多处坏死出血与肝硬化。我们进一步应用HE染色的方法对肝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到其病理改变为细胞有异型,3层的细胞排列成柱状,梁索状和腺泡状,细胞异型性明显,核仁显著,最后确诊为为肝细胞癌。猫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胆管上的肥大部分,胆管的纤维组织显著增加,是狭窄胆管胞膛,黏膜红色。在狭窄的部位,胆管扩张。胆管上皮增生管状腺,纤维增加,淋巴细胞浸润。胃、十二指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分生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最后确诊为肝胆管癌。  相似文献   

7.
应用组织病理学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湖北省武汉市的2批14日龄和33日龄疑似禽白血病肉鸡进行了病理学诊断,并观察了病鸡肝肿瘤组织中p53基因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剖检可见病鸡肝、肾、脾均不同程度肿胀,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肾、心等脏器可见散在或聚集成团的骨髓瘤细胞,胞浆内充满球形的嗜酸性颗粒;在病鸡肝肿瘤组织中p53和Bcl-2基因均呈阳性表达,诊断为J亚群禽白血病(ALV-J),提示p53基因和Bcl-2基因与肉鸡J亚群禽白血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对福建某地方鸡群进行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疑似病例进行p27抗原检测,取阳性血清接种DF-1细胞分离病毒。采用PCR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其亚群并对其gp85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FJ15HT0的B亚群特异性PCR检测呈阳性;IFA显示感染该毒株的DF1细胞中可检测到p27抗原,而未检测到J亚群特异性囊膜蛋白的表达;对该毒株gp85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与多株ALV-B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6%~98.8%,其中与GX10LS01株同源性最高为98.8%,与A、C、D、E亚群同源性在69.4%~84.2%,与J亚群同源性仅为36%~38%。该研究首次分离并鉴定河田鸡群中ALV-B,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4日龄雏鹅人工感染鹅细小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病毒抗原在体内的定位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织化学图像中的抗原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第1天到第21天,在心、肺、脾、肝、法氏囊、胸腺、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食管12种组织器官中检测到了病毒抗原。其中感染后第5天的感染组织最广泛,抗原染色强度最高,在检测的组织中以空肠的检出率最高。病毒抗原广泛分布于肠道的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肺泡壁细胞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内。始终未能从大脑、胰腺和骨骼肌中检测到鹅细小病毒。可见该病毒感染雏鹅后存在于患病鹅的大部分组织器官内,进一步证实该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  相似文献   

10.
对大肝和大脾(BLS)病自然感染病鸡和2组人工发病鸡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肝和脾是BLS病的主要靶器官,组织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肝和脾组织变性、坏死以及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呈围管性、结节状或弥漫性增生。人工接种病例显示,BLS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肝细胞从颗粒变性、脂肪变性发展为坏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细胞增生,初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为主,中期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稍后又出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增生反应,最后细胞增生停止。脾在细胞增生方面与肝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PCR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别对疑似马立克病(MD)病鸡进行确诊和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琼脂扩散试验中马立克病病毒(MDV1)抗原呈阳性;PCR扩增出567bp的MDV1特异性片段。病理学观察显示,肝、脾、肾和心程度不等肿大,色泽变淡,形成有大小不等和数量不一的灰白色结节。部分病鸡坐骨神经呈单侧性不规则肿粗,弹性降低或丧失。病鸡实质器官及坐骨神经组织中均出现大量多形态的类似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网状细胞的肿瘤细胞聚集和散在,并可见典型的MD细胞,尤其在血管周围和淋巴管周围。各型肿瘤细胞和MD细胞异型性明显,肿瘤细胞周围实质程度不等的变性、坏死,间质水肿。核仁区嗜银蛋白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增生活跃,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用人工接种方法观察了鸡大肝和大脾(BLS)病鸡免疫器官的大体和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大体变化除脾肿胀外,盲肠扁桃体、胸腺和腔上囊也发生肿胀、出血。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脾、盲肠扁桃体、胸腺、腔上囊和哈德尔氏腺除发生变性和坏死外,早期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中、后期则出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等。结果表明,BLS病的早期以体液免疫为主,后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增强,这两种免疫在此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集了129份屠宰鸡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鸡血清样品中HBsAg、HBeAg、HBsAb、HBcAb、HBeAb等乙型肝炎诊断指标;用免疫电镜方法观察了血清样品中乙型肝炎病毒样粒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肝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的分布,并对鸡肝的S基因进行了PCR检测及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HBsAg、HBeAg、HBsAb、HBcAb、HBeAb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8.68%、53.49%、17.05%、4.65%和9.3%,其中3份血清同时呈HBsAg、HBeAg阳性,阳性率为2.33%。电镜负染色样品观察可见大量密集排列的病毒样粒子,形态和大小类似于人乙型肝炎病毒Dane颗粒和小球状颗粒。鸡肝中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39.06%~62.07%。应用PCR技术扩增出的2株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序列片段与人乙型肝炎病毒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2.2%和97.9%。以上结果说明,部分屠宰鸡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4.
广西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采用PCR技术,对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采自广西14个市97个疑似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发病猪场的197份组织病料(脾、肺、淋巴结)进行了PCV2检测;同时,对鉴定为PCV2阳性的组织病料和猪场进行了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流感病毒(SI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检测,另外,对6个地(市)11个生猪屠宰场采集的外观健康屠宰猪的295份组织样品(脾、肺、淋巴结)进行了PCV2检测。结果显示,在197份组织样品中检出PCV2阳性病料108份,平均阳性率为54.82%(108/197),阳性猪场62个,平均阳性率为63.92%(62/97)。PCV2与PRRSV、CSFV、SIV、PRV混合感染的组织病料总阳性率为42.13%(83/197),混合感染的猪场总阳性率为57.73%(56/97)。从21头外观健康屠宰猪的组织样品中检测到PCV2,阳性率为7.10%。由此可见,PCV2感染在广西猪群中已普遍存在,混合感染和健康带毒现象使病情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5.
为检测内蒙古地区是否存在梅迪-维斯纳病(Maedi-Visna dieas,eMVD),本试验以内蒙古呼浩特市周边某屠宰场采集的12份绵羊病肺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病理学、巢式PCR和测序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肺脏发生纤维化,并且肺泡腔内Ⅱ型肺泡上皮增生以及间质增宽,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周围可见较多的淋巴滤泡增生;巢式PCR结果显示:病肺组织中有梅迪-维斯纳病毒(Maedi-Visna viru,sMVV)G ag基因序列的特异性扩增,且与小反刍兽疫、绵羊肺腺瘤病毒以及支原体均无交叉反应。以上结果表明,内蒙古存在MVD。  相似文献   

16.
为确诊湖北省某鸭场自然发病的13日龄雏蛋鸭的死亡原因,对送检的7只病鸭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病毒PCR/RT-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病鸭临床症状为头肿大流泪,脚软,共济失调,排白色稀便。病理剖检观察到病鸭有严重的全身浆膜纤维素性渗出和脾坏死,法氏囊、胸腺萎缩;分离细菌的培养鉴定结果为革兰阴性短杆菌,16S rRNA测序结果鉴定该分离菌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药敏试验得出该分离菌对头孢类和阿莫西林等敏感;通过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呼肠孤病毒条带;组织病理学观察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脾坏死,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批鸭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与鸭源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大量发病死亡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K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ALV-K GDFX0603株为模板,扩增其gp85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GDFX0603-gp85,筛选原核表达菌液的诱导条件,采用Ni柱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以纯化后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研究ALV-K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表达的gp85重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为53 ku。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板内重复性的CV最大值为10.41%;板间重复性的CV最大值为12.57%,CV值均小于15%。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除了对ALV-A阳性血清有弱的交叉反应外,对ALV-B、ALV-J、AIV、NDV、IBDV、MDV、REV、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初步建立了检测ALV-K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板内和板间重复性及较强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用番鸭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后第 1、3、5、7、1 0、1 4d分别采集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并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含量 ,以研究白点病的发病机理。结果 ,感染后第 1d ,胸腺、脾、腔上囊开始出现肿大、出血和充血的现象 ,第3~ 7d病变较严重。胸腺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为主要病变 ;脾除了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外 ,还有单核细胞浸润和髓窦红细胞淤积现象 ;腔上囊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变。染毒后第 3d ,食管、腺胃、肝、胰、小肠等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 ,第 5d时各消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 ,随着病程的发展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逐渐增多。第 1 0d时病变开始减轻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减少。血浆MDA含量在感染后第 3d开始升高 ,到第 5d时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NO水平在感染后第 1d就开始升高 ,至第 7d达顶峰。试验结果提示 ,MDA和NO参与了白点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观察无乳链球菌自然感染病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探讨该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对四川省某家兔养殖场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家兔的病料进行了病理剖解、组织病理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组织中病原菌的原位PCR检测。结果显示,病兔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站立不稳、四肢划动、惊厥并伴有呼吸障碍;解剖时见心外膜出血,肺水肿、出血;肝、脾和肾肿大,坏死;脑膜充血,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镜检时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脑和肺损伤较为严重,分别表现为变质性肝炎、急性脾炎、间质性肾炎、脑膜脑炎和出血性肺炎。超微结构上,病兔肝、脾、肾、脑、心和肺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在多组织病变的细胞内发现无乳链球菌入侵。间接原位PCR检测发现,感染家兔各个组织器官均可见不同强度的阳性信号,以胃、肝、脾、肾和小脑等组织最强,同时在心、肺和大脑中也出现相对较强的阳性信号。上述研究结果明确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家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为进一步探讨该菌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某种鹅场疑似白血病的朗德鹅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剖检可见病鹅极度消瘦,肝、肾、脾、胆囊和卵巢等组织器官呈不同程度肿瘤样病理变化。其中肝病变尤为明显,稍肿胀,表面有颗粒状弥漫性结节,切面有斑驳状异变;肾苍白,质硬,正常结构消失,形成肿瘤结节;胆囊变硬,胆囊壁增厚。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肝细胞大量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脱落,肾间质与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血管球结构模糊;脾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异嗜性粒细胞增多,有多量肿瘤细胞浸润;胰腺、卵巢、胆囊等则有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和凝固性坏死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