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乙酰甲喹的药动学特征,选用16只健康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将其分为2组,进行单剂量静脉注射(10mg/kg)给药途径下药物的血浆和尿液药动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及尿液中的药物浓度,之后分别采用房室分析和速度法计算血浆和尿液中乙酰甲喹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大鼠静脉注射乙酰甲喹后,血浆质量浓度-时间数据的最优拟合模型为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表观分布容积为7 113.77mL/kg±1 156.79mL/kg,分布速率常数2.55h-1±0.12h-1,消除速率常数为0.20h-1±0.02h-1,体清除率为1 421.79mL/(h·kg)±114.18mL/(h·kg)。速度法计算得到的乙酰甲喹的药动学参数如下:β为0.24h-1±0.03h-1,肾排泄速度常数为0.082h-1±0.005h-1,肾清除率为583.33mL/(h·kg),肝清除率为838.46mL/(h·kg)。本研究证实,乙酰甲喹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消除缓慢,且主要消除器官为肝,其次为肾。  相似文献   

2.
按体重给30只鸡分别口服50、100、200 mg/kg喹胺醇,采取血样,对血样中的喹胺醇浓度进行了RP-HPLC检测.结果显示,鸡口服喹胺醇后,药代动力学模型为一级吸收一室模型,t1/2ka分别为0.644 1、1.706 1和1.428 7 h,t1/2ke分别为3.820 5、2.507 1和3.225 1 h,tmax分别为1.852 1、2.959 1和3.101 7 h,Cmax分别为0.467 9、0.506 2和1.711 2μg/mL,AUC分别为3.656 8、3.715 9和13.254 0 mg/(L·h).结果表明,鸡口服喹胺醇后,喹胺醇在体内吸收和消除较快,血药浓度较低;随着给药剂量加大,血药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管瘤病变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HN06克隆株的致病情况,通过人工接种7日龄SPF雏鸡ALV-J HN06株,检测HN06株对鸡体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鸡生长较慢,体重比对照组低。HN06株对胸腺抑制显著,对法氏囊影响不明显,外周免疫器官的脾指数比对照组大。PCR检测病毒在免疫器官中的分布结果显示,骨髓和脾在攻毒后第7天可检测到病毒整合到基因组中,法氏囊和胸腺则分别在攻毒后第14天和第21天才能检测到。通过ELISA和细胞培养技术检测病毒血症、抗体产生和排毒情况,发现HN06感染鸡血浆中第7天即出现病毒(7/21),第28天出现抗体(2/21),第21天泄殖腔出现排毒(2/21)。随着产生抗体鸡的比例升高,排毒鸡逐渐减少,42d后无排毒现象。由此可见,试验鸡后天感染HN06株出现病毒血症,HN06不但抑制机体生长,还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HN06首先感染免疫器官中的骨髓和脾,再感染法氏囊和胸腺;抗体的产生能抑制排毒,但病毒血症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参芪多糖口服液对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的鸡咽部黏膜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把180只白羽种蛋鸡公雏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CY模型组、CY+低剂量组、CY+中剂量组、CY+高剂量组、CY+左旋咪唑组(阳性对照组),每组各30只。除空白组外,另外5组在试验开始后第10天连续3 d腹腔注射80 mg/(kg·d)的环磷酰胺,同时在第10~20天、第25~35天给药,空白组和CY模型组灌服蒸馏水,CY+左旋咪唑组灌服盐酸左旋咪唑20 mg/kg,多糖组分别灌服0.25、0.50、1.00 m L/kg的参芪多糖口服液,在第14天和第28天时给各试验组注射新支流三联苗。第21天、第42天分别从每组中随机抽取7只鸡,进行免疫器官胸腺、脾和法氏囊指数的测定,并检测血淋巴细胞含量以及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水平的变化,再考察鸡咽部黏膜组织均浆s Ig A、IL-4、IFN-γ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与CY组相比,多糖中剂量组均能显著地提高脾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多糖中、高剂量组的法氏囊指数明显升高(P0.05),多糖低、中、高剂量组的淋巴细胞数、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水平均有显著提高(P0.05),低剂量组的咽部黏膜s Ig A、IL-4、TNF-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参芪多糖口服液可以有效治疗因环磷酰胺带来的鸡喉部黏膜免疫功能的下降,增加免疫器官指数以及免疫因子的含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鹅新城疫(ND)的发病机理,用3株鹅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分别人工感染25日龄雏鸡,以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组化(IHC)法检测攻毒鸡体内NDV抗原的分布及定位,研究了鹅新城疫病毒(NDV)对鸡的组织嗜性.结果显示,在试验鸡多种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到NDV抗原,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及各种上皮细胞的胞浆内.结果表明,鹅NDV强毒株对鸡是一种泛嗜性病毒.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非解乳糖链球菌FGM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健康的影响。选用150只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试验期21 d,饲喂基础日粮。1~10日龄时,空白对照组(BG)和模型组(EG)每只鸡每日灌服0.2 mL的生理盐水,非解乳糖链球菌(FGM)组每只鸡每日灌服0.2 mL浓度为1×10^9 CFU/mL的FGM菌液。FGM组和EG组鸡于14日龄时,灌服1次0.2 mL浓度为6×10^8 CFU/mL大肠杆菌O78菌液。分别于攻毒后第0、1、3和7天,观察各试验组鸡十二指肠肠绒毛结构,检测十二指肠sIgA含量、MPO、GSH-PX和SOD活力及T-AOC含量。结果显示,FGM组鸡十二指肠肠绒毛较EG组完整,MPO活力显著低于EG组(P<0.05),sIgA含量显著高于EG组(P<0.05),GSH-PX和SOD活力与T-AOC含量高于EG组。结果提示,分离于鸡盲肠的非解乳糖链球菌可通过保护肠绒毛结构、调节肠道免疫力与抗氧化能力,增强鸡抗感染力,发挥保护肠道健康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Toll样受体(TLRs)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考察ARV感染鸡的不同器官中TLRs在不同感染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变化。本研究将ARV S1133毒株经足垫注射,接种7日龄SPF鸡,感染后第1、3、5、7和14天采集鸡脾、腔上囊、胸腺、肝和心脏等器官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这些器官中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分析ARV感染对鸡不同器官中上述TLRs m 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RV可诱导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并且表达变化也不同。在免疫器官中以TLR3和TLR7的表达升高为主,在心脏和肝中以TLR7和TLR15的表达为主。这些结果提示,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ARV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禽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4日龄雏鹅人工感染鹅细小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病毒抗原在体内的定位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组织化学图像中的抗原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第1天到第21天,在心、肺、脾、肝、法氏囊、胸腺、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食管12种组织器官中检测到了病毒抗原。其中感染后第5天的感染组织最广泛,抗原染色强度最高,在检测的组织中以空肠的检出率最高。病毒抗原广泛分布于肠道的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肺泡壁细胞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内。始终未能从大脑、胰腺和骨骼肌中检测到鹅细小病毒。可见该病毒感染雏鹅后存在于患病鹅的大部分组织器官内,进一步证实该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猪毛发中17α-甲基睾酮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研究多剂量内服、单剂量肌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下,17α-甲基睾酮在猪毛发的蓄积规律及差异,选用体重为(20.0±3.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头,随机分为2组,一组按体重4 mg/kg内服17α-甲基睾酮、连续给药30 d,另一组按体重4mg/kg单剂量肌肉注射17α-甲基睾酮,毛发样品均采集到给药后第61天。样品处理后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检测。以时间为横坐标、质量分数为纵坐标,分析17α-甲基睾酮在猪毛发中的残留规律。结果显示,17α-甲基睾酮在0.75~1 000 n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检测限为0.30 ng/g,定量限为0.75 ng/g。多剂量内服给药组,第一次给药后第10天,毛发中药物质量分数达到峰值,而后出现下降,到约16 d后趋于稳定,停药后逐渐下降;单剂量肌肉注射给药组,药物质量分数在给药后第10天达到峰值,而后迅速下降;两种给药途径,在给药后第61天均仍能检测到17α-甲基睾酮。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多剂量内服给药组在给药30 d及停药后31 d内、单剂量肌肉注射给药组在给药后61 d内均可在猪毛发中检测到17α-甲基睾酮,但不同给药方式之间蓄积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腔上囊炎疫苗免疫鸡TLR7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11日龄雏鸡分别口服接种鸡传染性腔上囊炎(IBD)弱毒疫苗(法贝灵,IBD-Blen)1和3头份后,于不同时间采集脾和腔上囊组织,分离纯化淋巴细胞,常规方法抽提总RNA,以鸡β-actin基因为内参,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两种组织中鸡Toll样受体7(ChTLR7)基因的表达动态。结果显示,接种IBD弱毒疫苗前,试验鸡脾和腔上囊组织中均有ChTLR7的微量表达,疫苗接种后第7 h,脾中ChTLR7 mRNA的表达开始显著上调,至接种后第12 h达峰值,此后迅速下降,至第130 h时降至疫苗接种前的水平;而腔上囊组织中ChTLR7 mRNA的表达自接种后第12 h开始增加,第24 h时达峰值,随后迅速下降,约72 h后恢复至疫苗接种前水平。表明ChTLR7可能参与了IBDV感染早期的天然免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1.
鸭瘟病毒 (DPV)强毒经人工接种和同居感染 10 0日龄鸭后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病毒在鸭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 ,DPV强毒经肌肉注射进入鸭体后 6h可在肝、脾、血液和粪便中检测到DPVDNA ;DPV强毒经肌肉注射到鸭体后各受检样品被检测到DPVDNA的先后顺序为 :肝、脾、血液和直肠粪便 (6h)→肺、脑和腿肌 (12h)→肾和胸肌 (2 4h) ;同居鸭于混群后 4 8h在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中检出DPVDNA ;DPV强毒经同居感染鸭后各受检样品检测到DPVDNA的先后顺序为 :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 (48h)→脾和脑 (72h)→胸肌和腿肌 (96h)→肾 (12 0h)。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猪腺病毒3型(PADV3)在自然感染猪体内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定量检测了自然感染PADV3的仔猪、妊娠母猪以及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混合感染的仔猪不同器官组织中PADV3病毒的含量。结果,在感染的猪体多种器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ADV3,但是在各器官组织中病毒的含量有差异,其中肠黏膜、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中病毒含量较高,心、肝、脾组织中病毒含量较低;在同时混合感染PCV2的仔猪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中PADV3含量显著增加。结果表明,PADV3对猪肠黏膜、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有较强的嗜性,对心、肝、脾组织的嗜性相对较弱;PCV2混合感染可促进PADV3在仔猪体内的增殖,能增强PADV3对感染器官组织的亲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应用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的方法,对7例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关器官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所检病例的多数组织为结节型变化,色灰白,无明显包膜,切面油脂状;但同一病例的不同器官变化类型并不一致,肿瘤结节大小不等。组织瘤细胞均由大小与形状相似的成淋巴细胞构成,多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偶见弥漫性浸润性生长;胶原纤维在肿瘤结节外围和内部均有分布,而网状纤维分布在结节周边;腔上囊肿瘤细胞仅局限于淋巴滤泡内增殖。上述研究结果为鉴别本病与马立克病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人工感染12周龄SPF鸡体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的动态分布结果,感染后第2周可从外周血液白细胞中检出CAVDNA,在第3周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6周时检出率仅为6.3%(3/48),第7周以后均未能从血液白细胞中检测到CAVDNA;人工感染后第2~12周均能从骨髓、胸腺、脾、肾、肝和腔上囊等组织检出CAVDNA,其中以骨髓和胸腺的检出率最高(85.0%),其次是脾(80.0%)、肾和肝(60.0%),腔上囊最低(25.0%),从12周以后上述几种组织中再未检测到CAVDNA。并从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组织中也分离到CAV。  相似文献   

15.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予试验组罗曼雏鸡不同浓度的酸枣仁口服液来测定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试验组雏鸡以10、5、2.5g/(kg.d)不同剂量连续经口给药28d,并另设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第28d和第42d,观察雏鸡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脏器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没能测出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雏鸡经口灌服受试物的最大耐受量高于20g/(kg.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高剂量组在第7d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第28d差异不显著;给药后各剂量组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中肌酐、总蛋白、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中谷丙转氨酶(P0.01)和总蛋白(P0.05)低于对照组。停药14d后,中剂量组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是可逆的,连续口服给药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凡隆气单胞菌在人工感染斑点叉尾鮰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及其致病机理,用凡隆气单胞菌(8×107 CFU/mL)分别以浸泡和腹腔注射的方式感染斑点叉尾鮰,于接种后第1、2、6、12、24、48、72和96小时剖杀采样,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并采用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凡隆气单胞菌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动态分布。结果显示,浸泡组在接种后第2小时,首先在鳃检测到阳性信号,6h后从脾和肾中检测到阳性信号,随后在肝和脑中也有少量阳性信号被检出;腹腔注射组在接种后第2小时即从脾和肾中检测到阳性信号,随后肝中也检测到阳性信号,而鳃中没有检测到阳性信号。两种感染方式阳性信号在各组织器官内的分布相似,主要出现在肾、脾和肝的吞噬细胞内、血管内、坏死区域、细胞间质区域以及少量实质细胞内,引起多器官的充血、出血、全身性炎症及变性和坏死,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检出量逐渐增多,肌肉、心脏、肠和眼球组织中没有检测到阳性信号。结果表明,凡隆气单胞菌感染途径多样化,自然环境中可通过鳃进入斑点叉尾鮰机体,肝、肾、脾是主要的感染靶器官,靶器官的损伤是造成斑点叉尾鮰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山羊痘DNA疫苗pVAX1-P32的构建及其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山羊痘病毒(GPV)P3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VAXl-P32,探讨pVAXl-P32重组表达质粒作为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生物安全性。以pMD18-T-P32/LD为模板,通过PCR扩增GPVP32基因片段,并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VAX1-P32,将其转入大肠杆菌DH5α中,筛选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与PCR鉴定。大量提取纯化重组质粒pVAX1-P32,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于免疫后不同时间剖杀小鼠,分别采集心肌、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腿肌、血液等组织样品,抽提总DNA,利用PCR分析pVAX1-P32在小鼠组织内的动态分布及其与宿主细胞染色体的整合情况;同时,以PCR技术检测免疫小鼠粪便,分析pVAX1-P32重组表达质粒在外界环境中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VAX1-P32的双酶切鉴定及PCR扩增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肌肉注射小鼠后,pVAX1-P32迅速分布到小鼠其他组织器官中,同时,未发现pVAX1-P32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有整合现象;粪便中也均未检测到目的基因。表明,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VAX1-P32,且其作为疫苗对动物和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将小鹅瘟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以每只200、100和50μg肌肉注射免疫30日龄四川白鹅,以生理盐水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于免疫接种后第12h、1d、3d、7d、21d、35d、63d和105d采集各组织器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DNA-GPV-VP3在雏鹅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各剂量免疫组第1d在免疫部位肌肉,第3d在心肌中均能检测到pcDNA-GPV-VP3的表达产物,第7d的表达量最大,表达可持续至第63d;第3d时各剂量免疫组均能在各肠段的肠腺、肠绒毛的杯状细胞和肌细胞中检测到pcDNA-GPV-VP3的表达产物,第7d的表达量最多,表达可持续至第35d;肝、肺、肾、脾、胰腺、脑、腔上囊、胸腺中未见表达;不同剂量的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各组织器官中表达产物的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规律为200μg100μg50μg,但非等比例递增.研究证实,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能在免疫部位肌肉、心肌、小肠肠腺和肠绒毛的杯状细胞、肌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19.
将6头80日龄伪狂犬病病毒(PRV) g B、g E抗体均为阴性的生长育肥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3头。感染组试验猪通过颈部肌肉接种Fujian-LY株2m L,对照组猪经相同途径接种等体积的DMEM,每日观察记录试验猪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感染组育肥猪临床症状表现明显,在感染1 d后体温均开始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表现咳嗽、喘气、流鼻涕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至试验结束未出现死亡。病理剖检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育肥猪除脑部病变明显外,心、肝、脾、肺、肾等主要器官组织均未出现明显的肉眼可见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PRV Fujian-LY株已对感染育肥猪的多个主要器官组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脑实质中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包围的"血管套"现象;肝索紊乱、肝细胞坏死;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减少等。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这些组织进行检测均呈PRV阳性。g B、g 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猪在感染后第7天PRV g B、g E抗体均开始转阳。上述结果表明,PRV Fujian-LY株对生长育肥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在发病猪体内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20.
在患有典型J亚群白血病肿瘤/血管瘤的34周龄商品代海兰褐产蛋鸡群中,发现1只病鸡在表现皮肤血管瘤的同时还在腹腔中出现了肉瘤样增生物,经病理组织学检测为纤维肉瘤。将该病鸡血浆及肉瘤组织研磨滤过液接种DF1细胞培养,只分离到J亚型白血病病毒(ALV-J),没有分离到A/B亚群ALV、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取肉瘤组织研磨滤过液颈部皮下人工接种16只1日龄海兰褐蛋鸡,接种后第8~11天,在接种部位全部出现同样的纤维细胞肉瘤,其中有7只鸡在腹腔内的不同部位出现了相应的肉瘤,且亦能再次分离到ALV-J。取其中8只鸡,对其颈部肿瘤的大小做连续测定,在接种后第11天,肉瘤的直径为11~16mm;第15天迅速长大,直径为23~37mm。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该产蛋鸡体内的纤维肉瘤是一种与ALV-J感染相关的急性纤维肉瘤,但对诱发急性纤维肉瘤相关的ALV-J中的肿瘤基因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