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番话,后来就成为"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最好注脚。但是,这里说的还只是"得人才"的功利  相似文献   

2.
《江淮》2011,(8):16-17
世间万物中,人才最宝贵。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刘邦建汉称帝,曾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酒过数巡,刘邦踌躇满志,问道:"为何我能得天下,项羽却失天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邦笑道:"在我看来,得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我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我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使用,所以为我所灭。"看来刘邦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正据《史记》《汉书》载,萧何原为沛县一文吏,与亭长刘邦友善,后辅佐起义的刘邦。无论刘邦队伍在草创之际,还是任何危急之秋,在许多将士动摇甚至逃跑之时,萧何一贯顾全大局,维护大局,忠心耿耿,别无二志。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了项羽,统一了  相似文献   

4.
正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拉锯性战争。战争双方的主帅,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位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楚汉相争开始时是楚强汉弱,而最终的结局则是刘邦"得天统"。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史记》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纪写的是黄帝以来最高当权者的历史。本纪第七和本纪第八分别写项羽和刘邦。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刘邦的历史地位和  相似文献   

5.
正刘邦无疑是秦末最幸运的"老板",在他的集团中,"白骨精"众多,比如以萧何为代表的前朝白领,以韩信为代表的军事骨干,以张良为代表的谋臣精英,除此,就连他的御用司机,也是个百分之百的锦绣人物。这个人就是夏侯婴。夏侯婴即汝阴侯,又叫滕公,跟刘邦是发小,后来做了刘邦的太仆,也就是专职司机,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给力的御用司机。在刘邦集团里,夏侯婴在职场上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当然,他的潜能能够被充分激发,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刘邦这个老板的那套用人哲学: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  相似文献   

6.
项伯式报恩     
项羽的小叔项伯,一生没干出啥名堂,没有在<史记>中单独列传的资格,他的事迹多散见于他人的纪、传里.其中唯一值得一书的便是报恩. 公元前206年,刘邦抢在项羽之前进入关中,按楚怀王与诸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协约,秦始皇赢政爷儿俩坐过的龙椅,就是他的啦.不料,正当他忙着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封存秦宫珍宝、大做登极的准备时,项羽率40万大军赶到关中,令全军于次日向刘邦发起进攻,欲将其一举灭之.刘邦的兵力仅有10万.项羽若发起攻击.刘邦必一败涂地,老命难保.  相似文献   

7.
具圣姬 《世纪桥》2010,(17):32-32,37
汉高祖刘邦具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他信任人才,重用人才,能充分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又能暗暗警戒和统领全局。于是当时天下英雄豪杰都投奔到他手下,组成了最优秀的团队,并且最终打败了项羽,走向了全面的胜利道路。刘邦也认为自己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点历史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受到启迪,有所借鉴。两汉时期,刘邦做了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一场场公祭大典在全国许多地方鸣锣开场,从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到"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各地竞刮公祭风》载2007年5月23日《人民日报》第11版)。与此同时,耗费巨资大搞人造景观设施也愈演愈烈。公众批评河南新郑建"水泥巨龙"的余音未散,又爆出河南永城斥巨资给刘邦塑像的消息《(河南永城花了3000万塑刘邦像  相似文献   

10.
正1960年,开国总理周恩来为审查出国节目,来到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演出。观看节目时,他曾对《霸王别姬》及项羽其人作过精彩的即时评论。为我们留下了精妙的"一"字评。全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接下来是项羽金殿议事。群臣根据不利形势纷纷谏阻项羽出兵。项羽不听劝阻,决意出战,宣布"退班!"戏演到这里,周总理说:"一言堂。"待项羽回到后宫,虞姬继续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防误中刘邦奸计。项羽不容分说: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07,(8)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对洛阳情有独钟,并影响及其子孙,这里以《邵氏闻见录》为例来说明和研究邵氏及北宋时期的洛阳。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下汹汹,各为其主。刘邦与张良曾经是一个最佳组合。楚汉相争,刘邦的实力远不及项羽,但依靠他们这个最佳组合将能量发挥到极致,终于赢得了这场比赛。比赛一旦结束,促成他们构成最佳组合的客观条件也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个最佳组合是打天下的班底,不是坐天下的班底。刘邦为了独掌天下,需要重组班底,这就注定了他们这个最佳组合的倾情演出,上半场是正剧,下半场是悲剧。刘邦与张良的关系比较微妙。就从刘邦封张良为留侯这件事说起。刘邦得了天下,即行论功封侯。表面上看,刘邦对张良评价很高,封赏最重。实际上,围绕封侯这件事,刘邦与张良展…  相似文献   

13.
霸王,即楚霸王项羽(前233-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七里)人.楚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羽24岁时,跟随叔父项梁斩会稽守殷通起兵反秦,为裨将.前208年,楚王任命项羽为次将、封鲁公.与末将范增在上将军宋义的统率下救赵.行至安阳,宋义逗留46日不进.项羽斩宋义头,拜上将军.悉引兵破釜沉舟救赵钜鹿,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击破秦军,项羽威名天下,始为诸侯上将军.率各路诸侯军西进消灭秦军有生力量,收降秦大将章邯后,直取秦都城咸阳.大军走到函谷关时,刘邦已占领咸阳,并派兵守关阻挡项羽入关.项羽大怒,破关而人,率40万大军在新丰鸿门安营下寨,准备第二天早晨一举消灭刘邦驻在霸上的10万军队.由于项羽的叔父项伯为报张良活命之恩,走露了消息.张良为刘邦出主意,解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14.
为政离不开用人。我国浩繁的古代典籍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生动的用人案例。本文拟以苦于历史案例来阐述我国古代为政者的用人之道和人际关系处理艺术。知人善用为政者不仅要用人,而区要善用人,唐太宗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清人魏源讲:“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局长避短,就没有不能用的人。弃长用短,就无可用之人。楚汉相争,刘邦知人善任,因而夺得天下。在洛阳南宫设宴时,刘邦让各位大臣谈自己得天下及项羽失利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陛下能与天下同利,项羽则不能。’创邦说:“这…  相似文献   

15.
拍案惊奇     
《廉政瞭望》2014,(7):48-49
<正>●火辣问政6月11日上午,洛阳市民问政直播现场,五名问政嘉宾结合大屏幕上播放的暗访短片,从多个角度对五名环保局领导进行轮番"炮轰"。还有一名嘉宾现场送来三瓶被污染的井水,请他们品尝。局长随后"打圆场",称"发生污染这样的事情,我感到很痛心。下了节目后,我们会立即调查,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尽管态度坚决,但问政嘉宾还是统一亮出了"不满意"的表情。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中国,在列强的欺侮和瓜分之下,变得极度贫弱,备受屈辱。在孙中山有关建立"海都""陆都"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一批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在未来对外战争爆发之际,中国的应取方略与对策;国民党中央于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又将此方略上升为国家决策,毅然将首都迁至洛阳,并在洛阳举行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以洛阳为行都、西安为陪都的决议;还都南京后,国民党中央还对洛阳和西安进行了诸多建设。但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并没有将首都迁到先前预定的洛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体"与"制"为理论框架,考察东汉光武帝刘秀一朝的郊祀活动和郊祀制度的建设.认为刘秀祭祀天地活动,既依凭"元始中故事",又有自己的创设.郊祀制度的构建方面,重在洛阳南郊坛形制.说明东汉的郊祀制度既是汉代阴阳五行现念盛行的产物,又是向传统礼经回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喜欢谈论刘邦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陈平和周勃。陈平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与张良并称为“良平”。他原是项羽的人,后来投奔刘邦,刘邦摒除谗言,对他很信任,陈平也多次为刘邦出好主意。1965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听取罗瑞卿总参谋长汇报关于诱敌深入的备战方案时,他非常高兴地说:就是要诱敌深入。毛泽东即兴谈起自己的读史感受:“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又说:“刘邦也是轻敌冒进,被打得大败,差一点被敌人捉住。一次是…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2,(17):122-123
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两军打得难分难解,刘邦派郦食其去劝齐王投降。郦食其本来已经说服齐王归顺汉王刘邦,没想到,韩信还是指挥大军进攻了齐国。齐王十分恼怒,便把郦食其烹杀了。郦食其丧命,使刘邦损失了一个大能人。  相似文献   

20.
杜昌宏 《学习导报》2013,(16):18-19
不知怎么,翻看着新闻参评稿,思维之车一下滑向感叹词这个轨道。古文感叹用"兮",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用"噫",范仲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用"哉",梁启超"壮哉,我少年中国"。现代白话文用"啊"、用"呀"、用"哎"。古今文章不知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