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冠军  田兴 《先锋队》2010,(2):23-25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伟大变革,为中国现代化铺平道路的同时为党理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界定党、国家和社会的边界问题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党的政策和举措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建构党与社会“治理一回应”关系模式虽然要求政党和社会的互动,但是最终取决于党。  相似文献   

2.
党对于社会的有效领导和整合是中国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都要求党不断探索新的社会整合机制。本文以新时期党与社会关系为基本考察对象,以关系协调和结构功能耦合为视角,探讨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的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提出新时期党整合社会的关键是二者关系的协调.结构功能耦合则是新时期党整合社会的内在机理,并进而提出实现新时期党对社会有效领导和整合要求下的关系协调与结构功能耦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视野》1985,(2)
一、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840午鸦片战争以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我们观察认识社会的理论武器和"唯一科学方法"。置于这一理论视角下,在社会结构的有机整体中,党内政治生活统一于社会生活,引领着社会发展;在历史进步的客观规律中,党内政治生活形成于党的实践,决定着党的生命;在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党内政治生活根植于中国国情,体现着中国特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都必须以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  相似文献   

5.
走向社会政治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理富 《理论学刊》2005,1(5):45-48
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走向社会政治、实现政治关系社会化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引起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必然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结构、功能、机制、活动方式和政党文化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党不断适应这种变化着的环境,实现自身的现代化。适应社会双重转型和走向社会政治的要求,实现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可以从实现党的功能转换、推进党的民主和创新政党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推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详细阐述和具体部署,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理念,是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要刊精粹     
<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新时代形成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在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形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央集权 ,国家权力全面渗透进社会生活 ,形成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政治权力关系。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分化。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政治权力从中央到地方呈下行态势 ,政治权力从政治领域流向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社会和谐要由党内和谐作保证,要以党内和谐为基本条件.党内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和谐,这是由中国政治制度、党的领导地位、党组织的作用、中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决定的.因此,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党自身和谐团结,党的执政能力才会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才会高.同时,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起着引导、带动作用,党内和谐之风能带动政通之风,促进人和之风.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持续向前,中国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带来民众价值观的转型,进而对党的组织建设、执政方式提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要求,区域党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形势下,党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就必须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抓住了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性纲领.为新世纪党的思想建设的框架构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党的建设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丰富党的思想建设的内涵为内容而与时俱进,以适应党的中心工作和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姜裕富 《求实》2017,(8):13-20
在一般的逻辑中,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社会成长创造了必要的空间,但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社会成长自有特殊的历史、政治和法治的逻辑。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始终坚持对党、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从政治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导致政党、国家、社会三方有效互动明显不足,制约了独立的社会成长。从法治上看,坚持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法治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保证。我国的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执政党在领导、建构社会成长的同时,将法治意识融入政党与社会,使社会成长有更大的政治空间,也使党的领导和执政有更大的社会空间和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13.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面对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深刻变革,党  相似文献   

14.
严书翰 《红旗文稿》2012,(15):11-1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08,(12):11-1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的社会和谐开拓了新途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和谐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今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履行“三个代表”?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0,(4)
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  相似文献   

18.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与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新的发展和推进,从而有利于在坚定中国道路的前提下实现中国梦,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与执政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 《前线》2012,(12):29-33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已经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各级党委要按照通知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性力量。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和深刻转型的今天,我们党必须在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共识凝聚、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等方面着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