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开辟出来的崭新视阈,群众史观、实践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统一起来.把制度建设与保障人权结合起来,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全面继承,并且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它体现了总体与个体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必然涉及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各个方面的条件;只有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分工所带来的人的片面性。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条件,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发展与公平是互为前提的,片面强调发展而忽视公平,最终会使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公平与发展两者应当是统一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下。  相似文献   

3.
刘申忠 《传承》2007,(5):52-53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提出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坚持“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本文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和定位,指出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思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在唯物史观体系中,人的主体性理论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它贯穿于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解放理论、社会的本质与发展理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等等重要基础理论之中,构成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理论主线和重要理论支撑。人的主体性理论,又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视角。把握唯物史观人的主体性理论这一重要线索,对于进一步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进而扩展到如何正确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历史生活本身的逻辑是理解以人为本内涵的根据,提出只有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态度,从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视域才能揭示以人为本的蕴意,划清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界限。以人为本的实践推进需要正确处理贡献与享用、权利与义务、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周峰 《前沿》2009,(7):42-45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人道主义的优秀传统品质是一直内在于唯物史观理论之中的。与资产阶级对待人道主义优秀传统的狭隘化不同,唯物史观直接吸取了人道主义的优秀传统资源、发展出自已的人道主义观念,并将人道主义的追求和理想寄托给无产阶级所发动的共产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理论,唯物史观其实是在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范式中建构起来的.它的最初武式是线性因果决定论,但据此而进行的解释和预测,在接受经验检验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恩格斯最先看到了问题所在,从而发展了唯物史观,包括一方面对线性因果决定论进行了一些修补,另一方面则直接提出了合力论.应当说,与根据因果关系而建构起来的线性因果决定论及其修补形式相比,根据力学原理而建构起来的合力论,其解释力和预测力都更强一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必要朝现代博弈论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薛德震先生数十年一贯坚持论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历史观上的反人道主义。薛著《人的哲学论纲》提示,“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也应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主客互补体系中展开。郝晓光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应廓清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提出以“分工”和“分配”为切入点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的创新认识,对薛先生的思路,进行着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不但确确实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而且他的与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还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美学、文艺学研究及发展切实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可能性."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万平  李文峰 《前沿》2011,(7):61-66
经济决定论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理解的片面化、教条化而产生的一种错误思想和观点,它既是机械的经济主义,也是经济自发论。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经济必然性和经济自发论等概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经济决定论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抽象概念上的臆测和演绎,否则只会带来理论上和认识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牵涉着马克思思想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厘清这一个关系问题,才能够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意义有较为准确的界定.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内容丰富,马克思所揭示的"共同体"类型多样,其本质是关系共同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是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填充的实体,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关系是紧紧相连的一种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与动物的区别,最终表现为实践的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的人,审美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所作的美学建构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结构”的阐释中,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充实的理论空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或要求何种时间理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如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是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中思考时间问题的:黑格尔让他认识到时间本身的否定性力量;费尔巴哈提醒了他,时间是感性存在不可被剥夺的本质条件;政治经济学则让他意识到资产阶级社会对人的时间的改造作用。由此,马克思发现,主体和对象世界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而社会形态本身也是时间化的。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大历史观立足唯物史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具体时空场域,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球背景场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奋斗目标场域.大历史观突出了"整体性"的意涵,从历史视野、科学方法、价值指向三个层面内蕴了立体框架下的"大逻辑".立时代之基,答时代之问,新时代唯有树立大历史观,才能直面和解答...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学说、文化理论和群众观点的运用与创新,是对唯物史观的整体把握。认真解读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则意味着,传统历史哲学所悬设的历史的终极目标的失落,进而是历史哲学被历史编纂学所取代。在历史编纂学兴盛的今天,唯物史观也被部分学者误解为旧的历史哲学而加以拒斥。这就引起了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运动。本文在梳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以2014年梁柱与杨天石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个回合的争论为切入点,重新反思了"何谓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以期为当前轰轰烈烈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资本现代性概念较之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好。理由有三,其一,从根性上判断,资本现代性比资本主义现代性更加接近现代社会的最本质层面;其二,从发展脉络来看,资本现代性发展历程囊括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阶段和内容,并不断创新和试图超越它;其三,从当前中国转型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看,超越的是资本现代性而非仅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只有辩证地看待资本现代性,尤其是当前中国资本现代性的特殊性时,从观念、体制、手段和社会层面的超越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今年第六期党刊《前进论坛》刊载了陈种先生《反腐倡廉的几处人文景观》一文,提到“陆绩廉石”这一典故的来源,当然很有教育意义。但陈文说陆绩是三国时人,“孙权曾授以广西郁州(今梧州)太守”,似与史实不符。魏蜀吴三国首脑曹丕、刘备和孙权,在公元220至222年才先后称帝,三国纪年应从公元220年开始,而陆绩已于公元219年去世了,他应该是东汉末年时人。其次,孙权派他担任的是郁林郡太守,而不是郁州太守;当时的郁林郡郡治在今之贵港市,而不是在梧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桂林郡辖地包括今之桂、柳、邕、梧在内的广西大部分地…  相似文献   

20.
王西华 《理论月刊》2007,2(4):17-21
要以人为本,就要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物本主义的阐释,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正本开新。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人是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的人,是具有历史主动性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人,是摆脱异化关系的人,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人。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开新发展,就要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含义,加以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