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土地革命中的富农问题,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对富农采取什么政策,不只是对待富农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它关系到土地革命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作为二战时期中国土地革命一个缩影的闽西土地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因此,研究其这一时期关于富农政策的变化,总结经验教训,无论是对于昨天,还是对于现在、将来,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笔者试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执行着一条“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它有效地保证了赣南、闽西土地斗争的顺利进行,对全国土地运动的深入开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范华同志去年发表的《论闽西土地革命时期富农政策的演变》(以下简称《范文》)一文,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特别是闽西的土地斗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看后很受教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鼓励新富农经济发展的政策,是长期土地斗争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晶.它既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在农村政策方面的具体化,也使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善.其中体现出的制定经济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出发,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思想,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土改后的富农取采何种政策,是我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我党对富农所实行的政策,于今并非没有影响。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作一番初步探讨,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一> 弄清土改完成后我国富农的经济状况及其在农村经济申的作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基础。土改后,我国富农状况如何?对此众说不一。有人认  相似文献   

5.
曹普 《党的建设》2009,(2):61-61
富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地位以及党对富农的态度,是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杜会平在《哈尔滨学院学报》上撰文指出,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富农问题上进行了艰辛而曲折的探索,经历了从中立富农、反对富农到保存富农的政策转变过程。纵观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第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制定政策,是我们党应当  相似文献   

6.
"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的政策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伴始终,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发轫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确定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渐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思想的两个理论基点:第一,富农政策服从革命性质和任务,应征收富农半封建性的土地财产,不动富农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其他土地财产。第二,允许富农经济的发展,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些思想为中共执政后解决富农问题积累了理论经验,是新解放区土改"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成功展开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富农政策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整。华北、河南部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只征收了富农的出租土地,没有动富农的自耕自营部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斗争,减轻了地主、富农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是大规模新区土改的过渡步骤。这两个方面的初步调整为大规模新区土改中的保存富农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达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不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在革命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制定的富农政策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对富农政策的主要内容富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税费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不同阶级的经济收入规定不同额度的税费负担。在土地革命期间,实行向剥削者征发和筹款的政策,以及保护贫苦农民的累进税和免税政策。抗日战争期间在农村各阶级之间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除了赤贫者,一切阶级的人都要按经济能力交纳相应税费。解放战争期间,新解放区在土改前实行比抗日战争期间更高的累进税率,征收的重点是地主和富农;土改后的区域实行劳动人民内部的合理负担,保护生产,保障供给。这种度阶级而别的税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过一些问题,但这一政策打击和限制了封建剥削势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对富农的概念、性质、经济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对富农采取了在政治上中立、联合、打击,在经济上保存、削弱、消灭等政策.国内外政治情势对中共富农政策的抉择影响巨深.富农政策的不断反复,导致1950年代初不少富农、富裕中农、中农怀疑中共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中共多次对富农经济采取削弱、打击的政策和行为,并最终将富农经济彻底消灭,遏制了人民生产致富的理性欲望,封锁了生产力中的活性,对中国经济社会甚至人民心灵的发展与提升均产生了深远的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富农问题是土改政策中一个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正确与否,对于社会其他阶层影响颇大。建国前,我党在根据地内对富农采取征收其多余的土地及财产的政策,事实上实行的是把富农同地主一样看待的政策,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陈夕 《求是》2005,(17)
抗日战争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和政策,广泛地动员了全国各少数民族积极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成为各少数民族参加抗日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动员和组织少数民族人民参加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方针政策上,着重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一、科学地分析少数民族面临的…  相似文献   

13.
声音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河南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强调。  相似文献   

14.
正抗战结束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许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迫切要求解决土地问题。这样,土改中如何对待新富农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任弼时经过再三考虑,在1947年11月12日给毛泽东的信中首次提出关于新富农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在政治上应将新富农区别于地主和旧富农,不应剥夺其政治权利。同时,他对剥夺新富农的经济权利也提出意见,指出:"新式富农的土地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敌后广大农村开展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而且在敌占城市也广泛开展抗日斗争。党领导下的敌占城市抗日斗争密切配合了农村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以往关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和宣传对敌占城市的斗争不够重视,这是一个缺憾。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占城市斗争,是贯穿在整个抗日战争之中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在这个具有社会革命意义的过程中,同样也赋予了共产党人一定的斗争精神及不断发扬斗争精神的能力。一是树立问题意识,理性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二是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突破口;三是增强斗争本领,担当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新"阶级成分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些"新"成分主要包括新富农和新中农。相对于旧成分而言,"新"成分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经济涵义和更多的政治涵义,因此得到了政治上的不同待遇。"新"阶级成分的认定和对待,反映了土改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处理老区土改问题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8.
北京郊区农村的觉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正同全国的党一样,是正确的、光荣的、伟大的。它正确地贯彻执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种实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领导人民群众循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前进。但是,在人民公社化以后,郊区农村的状况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科学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给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并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富农问题是土改政策中一个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建国前,我党在根据地内对富农采取征收其多余的土地及财产的政策,事实上实行的是把富农同地主一样看待的政策,结果出现了一些偏差。但由于在当时激烈的战争环境下,问题暴露得尚不突出。建国后,党的主要领导人迅速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