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由于人为的原因,德国和朝鲜均被一分为二,出现了东德和西德,南朝鲜和北朝鲜分裂、对立的局面。1990年10月,随着世界形势和欧洲局势的变化,德国一举实现了统一,东德和西德合并为统一的德国。可是,朝鲜至今为止依然是处于南北对立、分裂的状态。本文拟从德国的统一来看朝鲜统一问题,探析影响朝鲜的因素和朝鲜统一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南方朔 《南风窗》2014,(9):92-92
<正>我们不要以为道德只是实话,在有些时候,对别人慷慨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反而可以突破一切障碍,获得集体的救赎。二战后的现代国家里,德国、韩国也是分裂国家,但这两国人民的关系为什么和其他分裂国家如此不同?当初东西德冷战对立,西德总理勃兰德(Willy Brandt)硬是冒犯美国而采取对东德和平交往的"东进政策"。在东西德交往的过程中,西德表现出相当动人的同胞感。例如西德富裕,西德遂找了各种理由帮助东德,例如西德人到东德,用到东德的道路,西德即给了很大一笔钱补助东德的道路。更特别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3日,德国迎来统一20周年。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共历经四个阶段,其实现统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西德能够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完成统一。尽管中国的统一问题与德国的统一问题有着本质不同,但西德在推进国家统一时,所采取的一些作法,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机遇期。根据德国统一的历史经验,两岸应在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框架的基础上,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创造条件,签署和平协议,同时走合作型统一模式之路。  相似文献   

4.
1967年以来,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改革和对西德政策的调整,让民主德国(东德)政府难以承受.1968年“布拉格之春”正式拉开帷幕后,东德政府更将其视作影响东德存亡的巨大威胁.通过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和西德“新东方政策”结合起来批判,并促使苏联对捷强硬,同时加强对国内的管控,东德最终同华约四国一起粉碎了兄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短暂的改革.对苏联来说,东德对捷的强硬态度,不仅可以体现苏联在德捷争论中的“中立”,加强自身外交的灵活性,同时,东德的存亡也为军事侵捷提供了借口.  相似文献   

5.
从1989年11月9日前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东西德边界到它1990年10月3日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二战以后分裂并相互敌对四十多年的两个德国完成了统一,其进程之快捷和顺利在历史上前所未有。两个德国在实现国家的和法律上的统一以后,正面临着“内  相似文献   

6.
科尔垂青的"优秀女人" 安格拉·默克尔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前西德的汉堡.母亲从事教师工作,父亲则是一名虔诚的新教牧师.默克尔自小随父亲迁往原东德的滕普林,在东柏林的郊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973年,默克尔考入莱比锡大学物理专业学习,毕业后为了继续深造,1978年进入了东德科学院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1986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政治是可行性艺术”!这是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后连任四届联邦政府总理的康拉德·阿登纳实施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行为准则。阿登纳从美、苏已崛升为世界超级大国、欧洲与德国分裂的国际政治基本现实出发,选择了西德加入西欧一体化的道路,目的是:早日结束西德被占领的无主权状态,逐步取得与其它西欧国家平等的地位;重新复兴起来,并进而争取早日实现德国统一。  相似文献   

8.
从2009超级大选年看德国左翼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因为在德国要举行一系列重要选举而被称为"超级大选年".在这个超级大选年里,在原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国左翼党的崛起,对于德国各个政党以及政党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德国左翼党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德国政治的现状,尤其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政党在德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世界》2009,(10):23-24
1989年11月9日,全世界目睹了东欧剧变在前民主德国上演的惊人一幕,一直以来作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标志的柏林墙被推倒了,大量东德人涌入西德。从当年的东欧剧变再到后来的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时至今日,20年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10.
前言 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国空军获得了前东德的米格-29战斗机。米格-29装备有俄罗斯研制的R-73(北约命名为AA-11射手)近程空空导弹,并装备有相应的头盔瞄准系统。德国空军对该系统进行的评估和代表德国国防部实施的模拟试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反美主义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创造的反美主义既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西德反美主义,也不再延续东德的反美主义,而是广泛地批评美国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文化,同时又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工业主义、生产主义和对环境问题的冷漠。德国的反美主义在伊拉克战争之前和期间最明显和最喧嚣。自从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以来,德国和美国的政治领导人都摆出和解的姿态。然而,更为缓和的言辞并没有随着德美两国更加合作的政策产生。不过,德国新的政治反美主义不大可能导致德美两国的完全决裂,但会阻碍恢复两国曾经密切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杨解朴 《当代世界》2015,(10):38-41
<正>2015年10月3日,德国迎来了两德统一25周年的纪念日。统一之初,德国并未谋求在欧洲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彼时德国首先要解决的是统一所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以及东部和西部社会制度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由于经济增  相似文献   

13.
一、德国家庭中妇女的法律地位 战后德国妇女法律上的地位在东、西德发展形式有所不同,民主德国在建国时就以宪法的形式确立妇女的平等地位;而在联邦德国,这一过程在1980年才完成。  相似文献   

14.
近半个世纪的分裂,是德国人心头的一个痛处。这场东西部的僵持以东德的垮台而告终,人们纷纷奔向西部,见证了民主自由体制的胜利。但,谁为东德的历史负责呢?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研究》2003,(2):80-80
连玉如撰写的学术专著《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围绕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后出现的“新德国问题”,对统一德国在变化了的国际关系中外交政策的连续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原则和操作两个层次、历史和现今两个时期、内政和外交两个领域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16.
两个德国实现统一迄今已逾30年,晚近的西方相关研究以各国解密档案为基础,已可复现在统一过程中,各主要国家以"二加四"谈判、东西方裁军谈判、欧安会等进程为场所和工具所进行的复杂互动。美苏和西德等国的谋划及其互动塑造出的两德统一相关安全架构,深刻影响了世界战略力量对比、欧洲格局转变和苏联政局演变。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因北约东扩和美欧龃龉不断,学者们近年就两德统一过程中美苏领导人在安全架构上所做决策的评价问题长期争论。通过考察这些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年互动场景,加深对两德统一过程中的多元变量及统一的溢出效应、地区意义的理解。近年来,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俄关系紧张,西方学界又就两德统一过程中美国、西德是否和苏联就"北约不东扩"达成确定交易问题热烈争鸣,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推动了对冷战终结、大战略和大国外交各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施密特是当代德国的重要政治家,1974年至1982年间曾任西德总理,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有过会晤,长期关注中国及其历史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一、德国统一和"大德国梦"伴随着短暂时间内发生的东欧剧变,欧洲的均势天平忽然倾斜了,舆论界惊呼:新时代降临了"欧洲眩晕"的现象——连欧洲人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未来的命运将被引向何方。在令人难以招架的"眩晕"中,一个谁也不曾料到的因素——已被封存的德国统一愿望——竟然在一夜之间从某种臆测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法国《费加罗报》在年初首次告称:"德国统一已成定局,1990年是德国年,重新统一年。"正是在人们的心理还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9.
民主德国作为二战后在德国东部废墟上建立的德意志国家,其犹太—以色列政策与联邦德国极为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不承认民主德国负有赔偿世界犹太人的责任;长期限制其境内犹太人的权利;长期坚持不承认以色列的原则,并与利比亚、叙利亚和巴解组织等反以国家和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民主德国的犹太—以色列政策总体特点是“限犹反以”,其深层原因在于德国统一社会党僵化的意识形态.德国统一社会党从1988年左右开始进行调整,但“限犹反以”政策随着1990年3月首次自由选举中该党的下台而彻底终结.新的民主德国民选政府采取了类似于联邦德国的犹太—以色列政策.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的犹太—以色列政策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与波兰之间有关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所作的努力。①在现在的德国和波兰,历史教育的地位怎样呢?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否仅仅只是为了加强对本国历史的认识?本文以欧洲为例,探讨是否存在不被国家的框架束缚,并从多角度探讨历史教育问题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在欧洲各国中要着眼德国-波兰的对话来进行探讨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西德一直通过国际性的讨论与合作,致力于改进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