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复杂多变、日益严峻的风险挑战,组织韧性是城市社区提升风险防治能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整合城市社区组织关系、制度规范、社会资源和集群文化以有效提升组织韧性,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冲击时快速适应、恢复以至在新的基础上实现跃升,成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基于组织韧性视角,应以城市社区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治理为出发点,从组织架构、组织制度、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等多元维度系统地探索组织韧性赋能城市社区风险治理的具体路径,并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城市社区自组织结构、过程、能力和治理模式方面的韧性,从而夯实城市应急治理的制度根基。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人口规模提早10年达到1800万的容忍阈限,这给北京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都带来风险。但北京人口安全的实现,需要的是法治化的治理方式,唯此,才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相符。  相似文献   

3.
韧性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目标,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从概念谱系上看,韧性包含如下三个维度:积极应对外部干扰、灵活适应不确定性或意外、推进社会结构的持续整合。作为复杂世界中的一种思维、行动和政策模式,韧性的非线性动态、适应性与自我反思以及社会网络意涵,使其在广泛的治理议程中具有非比寻常的潜力。在韧性理论的启示下,韧性中国建设应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于完善合作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通过批判性反思,将治理资源与治理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从适应性出发灵敏选择治理工具的构型。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视域下,面对日趋多元与复杂的突发事件,传统风险治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局限,基层社区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场域。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设计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韧性社区风险治理框架,并探讨框架的实践路径。从政策支持、生态建设、社会参与、信息沟通和服务保障五个方面建构外部协调系统,从物理空间、组织架构、现代技术、心理服务和调查评估五个方面的内部适应系统韧性建设,探讨外部与内部系统的"协同—循环"发展的实践路径,持续促进韧性社区风险治理体系的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超大城市普遍存在环境恶化、资源紧缺、交通拥堵和城市失序等"大城市病",因而,城市空间面临巨大的治理压力,人口、资源、空间和服务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各城市纷纷开始城市空间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论文以北京市2017年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例,考察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模式创新的运作过程。研究发现,党政共治、人大支持和司法保障的内部整合治理,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多元协作和内外统筹治理是统合治理的内在特质;多元治理原则与专项行动任务的统合、职能分工与属地责任的结合、统筹领导与联动协同的整合、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的融合是统合治理的主要运作特征。统合治理因应了城市治理的复杂性与新挑战,取得了一定治理绩效,但也存在缺乏有效制约、运动式治理倾向、强政绩导向和忽略民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各类突如其来的风险的重要感知点,基层社区是城乡危机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核心阵地,因此对基层社区抗击风险、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韧性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韧性社区的发展路径,梳理韧性社区治理理念的提出与发展,通过韧性指标和评估方法判断社区的韧性程度,分析当下基层社区建设中的现实困境,从而构建韧性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的逻辑联结,探索建设韧性社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阶段,兼具城市和乡村特征又区别于二者。相较于标准化的城市治理模式,韧性过渡治理模式考虑了城市边缘区的异质性和过渡性特征,能够针对性地应对城市边缘区所存在的内生性治理风险。通过对湖北省Z镇的深入调研发现,制度模糊、基层公务员结构失衡、政治参与缺失等问题是导致其治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制度韧性、人事韧性、政治参与韧性来提升城市边缘区的治理韧性,可以有效应对其发展风险。这本质上是一种过渡型治理模式,仅适用于城市边缘区治理。  相似文献   

8.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在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性思维。风险社会下城市社会风险挑战不断增多,社会安全复杂性增强。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分析,城市的总体性特征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城市社会安全治理越是趋近于精细,越是趋向于复杂,并且由于治理对象变化迅速,组织与环境独特性的存在加剧复杂。社会安全治理潜在问题突出且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需要走向全链条治理,以此来提升城市社会安全治理的总体性,具体包括提升城市巨系统的敏捷性、增强城市的系统性监测能力、增强社会安全治理的协同性、提升城市社会本体韧性以及构建多层次社会安全网络。  相似文献   

9.
随着复合型灾害的频发与扩散,跨行政边界、跨地域边界的系统性风险图景催生着城市灾害风险评估逻辑的重塑与治理体系的再造。韧性理论的学术内涵与实践动向赋予了城市规划更加科学的技术准则和建设模板。但在治理现代化的思路中,城市韧性不仅是一个规划过程中的技术性议题,更是一个着重关注组织韧性与治理能力的公共行政议题。公共行政视野中的城市韧性,应当遵循"评估—治理"的统合思路,揭示科层组织在灾害情境中的适应规律。同时,应当超越部门化的管理思维,将灾害治理作为透视城市治理的重要窗口,从全过程、全领域的防灾减灾中提炼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条件和逻辑。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重组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也带来了世界的巨大变化。其中,社会空间重组所导致的社会区隔及社会排斥现象日益突出,增加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风险与挑战。在社会空间理论的视阈下,以合肥市滨湖新区F社区治理实践为例开展分析,发现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利益诉求多元化导致社区治理满意度不高、共治共建共享主体目标不一导致共治难以形成合力、治理文化纽带脆弱等困境。解决空间重组所带来的这些治理问题,需要重塑社区"公共性",寻求多元主体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党建为引领,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以文化为纽带重塑社区情感,强化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11.
面向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因应人口和资源快速积聚到城市的发展格局与趋势所带来的治理风险与考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民主决策、执行、监督等来达致结果的民主,追求富有草根性、实践性与真实性的闭环式民主实践形态,促进基层治理主体意涵转变、权力运行方式优化与治理模式创新。面向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必须以基层治理主体有效在场凝聚全民化共识、以民主决策制度化实现全链条治理、以治理资源长效供给促进全过程参与,并通过民主问责与绩效评估机制达到全流程响应,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区成为抵御和应对风险扰动冲击的前沿场域,社区的韧性治理既符合时代背景,也契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但韧性社区的建构面临碎片化、原子化、淡漠化和单一化困境,松散的社会空间中如何找到一个主体和信念能迅速将社区主体集合起来,党建引领便成了关键载体。应以党组织具有的组织统筹、信任枢纽、嵌入动员和领导示范的优势破解韧性治理困境,通过多向度统筹挖掘社区资源,保障资源冗余性;搭建社区的沟通枢纽,增进内部信任;充分发挥嵌入和动员功能,保障社区组织力;领导和培育社区中多元主体,塑造共同体精神。  相似文献   

13.
"枫桥经验"作为调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典型方法,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实践样板,但在适应城市外部挑战方面出现困境。伴随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居住模式被重塑,城市社区的解构、市民阶层的分化、社会资本的稀释等加剧了城市风险。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在空间结构、多元主体联动、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制度供给方面出现明显差异。因而,要破除城市社会问题的性质与乡村枫桥治理结构之间的张力,必须打破空间区域差异,践行群众路线以促进维稳主体多元化,通过制度供给实现"枫桥经验"在现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有效嵌入。  相似文献   

14.
区域重大安全风险的影响具有跨域性,其治理需要区域性协同治理。当前京津冀地区在人口巨流、环境风险、公共安全、社会冲突等方面表现出"热点性"安全风险,主要由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安全风险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资源机会的区域性配置不合理所造成。借鉴已有研究和国内外安全风险的区域治理经验,京津冀重大安全风险治理需突破既有的封堵型、单一型、压制型、零散型思路,逐步转向疏导性、多元性、民主性、系统性治理方式,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央地统筹协调、区际分工协同、经济技术并进、法治行政并施、社会参与并行的治理,核心是实现结构性(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深化,城市社会多重矛盾并现,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影响城市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典型群体性事件,探究了城市社会稳定风险的特征与衍生机制、制度脆弱性的特征与评估方式。制度脆弱性是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因素,脆弱制度不利于应对重复风险,甚至降低社会运动燃点。因此,要以建设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为突破口,通过建设包容性决策过程和回应性强的风险沟通,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4):93-111+127-128
利用各地有限的应急力量发挥更强大、更有效的应急救援效果,是避免应急资源冗余建设、促进资源有效整合的应急管理改革方向。文章从地区发展韧性的视角,探索应急力量应遵循多城市布局以追求协同效应,还是以核心城市集聚为主以保障地区经济引擎的相关问题。基于全国23个省区数据的定量分析发现,应急力量如何布局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韧性与应急力量类型有关,政府型应急力量应遵循“相对分散”的区域布局,而社会应急力量应遵循“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以更好地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降低自然灾害和不稳定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冲击,维护地区韧性发展。据此得到优化应急资源配置的启示,包括优化府际应急力量协同治理的制度框架,避免政府型应急资源过度集中于省会等中心城市,充分发挥社会应急力量作为政府应急力量的补充等。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强大力量。在风险社会视角下,数字治理能够改进科层化治理体系不足,重构风险治理空间边界,整合风险治理资源,对于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风险治理精准化、风险决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数字治理也面临着数字鸿沟、信息安全、权力垄断、伦理风险等问题,数字治理给风险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挑战。对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数字治理路径,完善法律法规和伦理制度建设,促进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融合,通过多元治理主体协作共治,规范数字权力运行,不断提升数字治理法治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伴随着人口及资源的高度集聚,必然引发城市承载的边界问题。如何解决当下的大城市发展困境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重大挑战。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新加坡在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上取得了瞩目成果。本文基于承载力和韧性城市两大理论,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分析框架。新加坡在资源高效利用、基础设施配置体现人文关怀、产业转型与空间布局并重、围绕"组屋"提供公共服务、建设智慧政府等方面的实践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未来我国城市建设应该精准规划与减量规划并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里子"工程,融入城市更新,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城市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城市的发展必然受到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城市中的任何活动都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不破坏其稳定机制。要发挥环境规划法律制度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忽略韧性诉求成为过往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性缺失。在全球性复合型风险日益迫近的时代背景下,韧性建设和韧性治理才是城市和社区的核心面向和根本诉求,而“智慧”则是其中最基础构件和最本质内涵;未来社区,无疑就是韧性—智慧社区。韧性—智慧社区在时间维度上“平战结合”,在空间维度上“软硬交互”,具有自我感知、预防和独立应对的特质,是韧性和智慧的深度融合,可谓社区治理现代化新标杆。实践中可以从四方面发力:人机融通,推进智慧化善治;网格化网络化统筹,搭建基础信息平台;“平战”转换,强化全周期管理思维;城市—社区协同,形成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