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青年婚恋问题都是大问题。当代广州青年婚恋思想遭遇到传统婚恋观念与新兴社会婚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择偶观、婚姻观、家庭观和性观念。广州青年婚恋观中存在过于追求个人感受、不敢承担婚姻责任、性责任意识淡薄以及误读夫妻关系等问题。要引导青年婚恋"不昏",需要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青年群体中掀起形成了.一股闪婚潮,许多青年开始抛弃传统的婚姻观念,选择新型的婚姻形式,出现了婚恋观念多元化趋势。青年由于心理上还不成熟,对爱情和婚姻的重要性认识得不正确,选择闪婚造成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闪婚主要是产生于当前社会的一种现象,社会转型对青年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影响,导致了闪婚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高学历青年的婚姻状况常常被人们忽视,却令人担忧.虽然他们在婚恋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成熟,但由于许多客观因素,却不能按照正常的法定年龄走向婚姻,更不能生育.特别是高学历女性,晚婚又晚育给她们的身心带来了比较沉重的心理和实际的负担.她们是中国女性未来的代表,她们的婚恋行为预示着未来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人口的质量.如何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改善她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婚恋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惠 《工会论坛》2010,16(5):110-111
大学生婚恋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严肃性,教育他们遵守婚恋的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婚恋心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5.
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基层女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对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特殊作用。本文在对中青年基层女性领导干部的压力状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青年基层女干部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设途径:调整心态,化解内心冲突;学会情绪管理,保持心理平衡;建立和谐人际,稳定心理环境;创新工作方法,化解职场压力;加强学习,改造消极个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专业婚恋网站发展迅速,网上婚恋交友日渐成为青年新的择偶方式。为进一步了解青年网上婚恋交友现象,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它的内涵和特征,在青年中流行的成因、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这种婚恋交友方式的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征婚广告看青年婚恋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的嬗变导致了婚恋形态、婚恋观念的巨变,今天,到婚姻介绍所寻偶、通过报刊征婚、借助电视寻找恋人缔结婚姻等途径已经被多数青年认可接受。本文试图通过的报刊杂志的征婚广告,分析世纪末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变化。 一、征婚者的基本现状 从报刊杂志上的鹊桥、红丝带、玫瑰苑、馨缘谷、手执一束玫瑰等栏目中的征婚广告分析,征婚者的年龄自21岁直至60多岁的离婚丧偶者均有。因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青年人的婚恋观,故将范围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五四小说”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青年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文化中,最突出的主题是婚恋的自由与幸福问题.“五四小说”反映出的新型婚恋标准,尤其是女小说家作品中反映出的精神追求——婚姻不仅应以爱情为基础,而且还应以男女双方的“平等”为基础,标志着女性独立意识在现代社会的最初觉醒,更标志着传统婚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思潮性历史变化.新型婚恋观的出现,不仅对应着当时“少年中国”的整个时代风气,而且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构成了“五四文化启蒙”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于缔结婚姻标准的判断上呈现出情感取向的至上性;对于多种婚恋现象的认知上,表现为对传统婚恋原则的坚守之保守性、对现代婚恋现象的适应之开放性、对多元婚恋现象的感知之混合性的特征;对于离婚率攀升的思考则呈现出道德标准的宽松性。宏观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困境、中观上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特殊性、微观上职业环境及其形成的特定职业性格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婚恋观中“混搭”倾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后,从主体角度揭示个体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理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四个基本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资本理论,有针对性地培育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心理资本,是激活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主体要素,调整大学生就业心理,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婚恋观作为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的择偶标准由传统的"斜坡理论"转向"自我独立",家庭观念:从"白头偕老"走向"两性自由",婚恋中的责任与忠诚意识淡化,"婚恋程式的倒置"性观念日趋开放。其中的原因可归纳为:当前青年"情智差"的转变、个体意识增强、社会环境的复杂、学校教育的忽视。  相似文献   

12.
警察岗位核心能力是公安民警为有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所必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岗位胜任力、更新知识能力等要素,其标准构建应本着服务实战、体现各警种多样化需求、人岗匹配、可持续性及其体现层级的原则.警察岗位核心能力标准评价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全面、真实、客观、公开、科学”的原则,采用建立警察岗位核心能力标准评价制度、建立警察岗位核心能力标准评价体系的专业性鉴定机构和认定中心以及多钟形式全面考核各警种警察岗位核心能力情况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分析研究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伦理观念,对于引导青年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发展,对于建设新型婚姻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准则,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婚恋观念现状 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家庭的规模和结构正在缩小。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  相似文献   

14.
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量表形式测量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结果显示被调查青年在恋爱观、婚姻观和性观念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中间值,表明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在整体上是趋于积极理性的,多数青年能够对恋爱、婚姻和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持有健康文明的婚恋观。但是,仍有部分青年在婚恋观的某些方面持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导致他们在婚恋观念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影响青年婚恋观的因素主要还是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青年婚恋观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利于青年树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青年晚婚现象和独居现象日益凸显,青年群体中出现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空巢青年"群体。"空巢青年"核心的特点是单身和独居。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得出如下结果:"空巢青年"群体有着许多积极特征,追求更加独立自主的生活,带着勇气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但也不可忽视,他们面临心理上"空心"的孤独感、婚恋中"随缘"的无助感、资源"弱化"的漂泊感。因此,要从心理辅导、婚恋的引导、建立青年发展保障体系、提升社会资本多个层面来解决"空巢青年"发展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婚恋问题是当代中国青年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的婚恋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首的相亲交友类节目火爆荧屏,节目中嘉宾们的多元化价值观一直是观众关注的热点,反应出当代青年在婚恋问题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大众传媒应自觉承担雏护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为青年价值观的建立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员工所具备的能胜任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企业的不可模仿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将来自对员工胜任力的管理,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员工胜任力的管理。本文介绍了什么是胜任力,进而提出一种员工招聘的胜任力素质特征模型,并就其实际运用进行相应的探讨,指出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胜任力是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个体所具备的能胜任该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的能力,由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整合能力和专业价值观四个部分构成,是养老服务从业的个体特征.通过教材内容对接养老服务行业岗位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养老服务行业工作流程、嫁接护理、医学康复技术等医学专业、"两讲一做"工程等措施,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9.
幸福的婚姻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现实却常常使相当一部分青年的婚姻理想跌落。五十年以前,钱钟书曾形象地把婚姻比喻作“围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婚姻两难选择的矛盾心理状态。今天有关“围城”的困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解除,相反有关“围城”的讨论此起彼伏。上海青年婚恋调查中就发现:对“围城”现象表示认同和强烈认同者高达40.31%,其中42.43%的人为已婚者;相当一部分青年(占认同者总数57.57%)还未“进城”就已对“城内的生活”产生怀疑与失望。在对“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观点所作的判断中,有近20%的人明确表示赞成,25.56%的人不表示异议,相比之下,持坚决否定态度的人仅占11.65%。“围城”理论直接导向青年的婚姻实践,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怪”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关键因素的员工跨文化胜任力及其培养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讨了跨国公司中国员工的跨文化胜任力以及在“走进来”外国企业和“走出去”中国企业两种跨文化情境下的差异.基于访谈结果,本文发现“走出去”与“走进来”跨国公司中的中国员工的岗位任务存在巨大差异,从而面临着不同的跨文化胜任力要求,并进一步从跨文化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自我概念与动机五个方面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同时本文发现企业提升中国员工跨文化胜任力的4种方法.本文研究成果补充了前人的研究,丰富了跨国经营的理论并对新兴国家跨国公司员工的跨文化胜任力培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