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人大工作》2013,(1):13-1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基础。2008年以来,民进中央和一些省级组织连续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了系列调研。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基础。2008年以来,民进中央和一些省级组织连续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了系列调研。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  相似文献   

4.
李平贵 《前沿》2015,(1):112-115
农村文化软实力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的集中体现。农村文化软实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缺失、文化建设人才缺失流失严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力与吸引力不足、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夯实软实力建设的"硬"基础,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稳定文化建设队伍,加强特色文化的开发与管理,提高农村特色文化的传承力和吸引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  相似文献   

5.
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基本路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架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设促供给"的逻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存在政府"划桨"行为过多、非政府主体力量过弱、重硬件轻软件等缺陷。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目标的提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创新提供了契机。对此,应将治理逻辑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合作与共治,探索多渠道互补的供给路径,强化需求表达与回应、服务规划与配置、服务质量评价等配套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内在统一的。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不断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从甘肃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视角入手,通过当前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论证创新建设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并由此提出一系列政策和建议,以期望能推动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保障其文化权利,满足其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创造文化价值,提高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8.
松委研 《政策》2013,(9):70-71
近几年来,松滋市为增强发展软实力,把公共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民生导向,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精心构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注重优化区域布局,不断强化城乡联动,基本形成一市"三  相似文献   

9.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六个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找准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或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郑满贵  刘鹏 《前进》2011,(10):33-35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坚持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全民,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阳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了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1.
蒋鹏 《传承》2009,(2):56-57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培育规范的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既是顺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具有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功效,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都引发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评价和选择,弘扬积极成分,并吸收国外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优秀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职能,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进一步增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培育规范的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全民为服务对象、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集成、整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的有效途径。近日,常熟市政协围绕这一课题,积极组织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并针对常熟市创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六点建议。一、切实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充分尊重规律,以极大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培育和积累。因此,创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服务示范区",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委和政府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作出了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策,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随着"边疆文化长廊"、"文化致富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6.
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改善“文化民生”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选择。其次,要把握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公益服务、公平正义、改革创新等等。最后.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对策有:加强资金配套.强化政策引导;整合人才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作为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戴英历 《传承》2008,(2):107-1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表明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部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内炼硬功——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挺直国家的文化脊梁;外扬张力——加大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杜建国 《政策》2012,(5):29-3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任务,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全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会议,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表明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新思考和新部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需要根据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内炼硬功--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挺直国家的文化脊梁;外扬张力--加大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