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农民工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东 《学习论坛》2009,25(8):33-36
中国特色城镇化之所以"特",说到底就在于它始终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把亿万农民工逐步转化为市民,是中国特色城镇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农民职业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彻底破除之日,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建立和完善之时,就是中国农民工终结之时.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必然要经历两个过程,即先把农民转化为农民工,再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只有完成这两个转化,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大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核心所在.建设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加快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有序解决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其次,强化城镇政府全域服务理念,为农民工安居乐业提供良好政务环境;再次,深化以住房双轨制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为农民工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等问题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最后,积极发展城镇经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曹新 《唯实》2008,(4):54-57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让农民变市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可云 《前线》2023,(4):21-2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未来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经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通过确保城市格局与动力格局相匹配、与产业格局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社会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破解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难题是未来高质量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举措。景观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景观建设,确保城乡景观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不仅对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加快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山西特色的城镇化应该走与工业新型化相适应的、生态化的、市场化的、多元化的道路。推进山西城镇化进程,要深化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都市圈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稳增长、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即是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十年发展的大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能否实现农民工的有序市民化,事关城镇化的成败。为此,必须给予高度关注,采取系统而有力的措施,妥善解决好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加快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和经验,全面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明确其战略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力度明显加大,涉及促进就业、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社区服务和业主委员会建设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然而,从社会现实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居民对"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反映强烈."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需要建设品质更高、能力更强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以保民生之本;制定市民生活基准,提升公共服务水准以安民之生;发展新型社会组织,自主治理公共事务将是城市社会建设领域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城市正站在以新的绿色、智慧、质量型和集约型为内涵的世界城市第三次转型的平台上,进行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治理方式等方面协同推进的系统转型,全面提升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质量,以加快实现从原来“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粗放增长方式,向以人为本、生态为基、产业高端、空间集约的“精明增长”的转变.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的中国城市转型行动,要以经济转型为引领,加速从制造业主导的产业体系向服务产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实现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功能跃升,并促进城市转型与区域发展形成联动关系,进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压缩型”城市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1.
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严峻挑战,中国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其目标是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实现“强国富民”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本文尝试从七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索中国特色和谐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丁彦霞 《世纪桥》2008,(12):39-39,49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告别掠夺式增长、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等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一个时期以来的热点话题。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未来5—10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面临重大机遇、拥有巨大潜力,并将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扮演重要的历史性角色。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解决城镇化质量不高、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规模发展已显瓶颈未来5—10年,新型城镇化应重在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提升城镇品质。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地把握,强调通过制度重建与机制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我国现代化而开辟的一条新路。它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丰富发展;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它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条道路以其独特的探索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民生"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词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完善"民生"的内涵、目标、动力、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从"生存型民生"到"发展型民生"再到"和谐型民生",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日臻完善。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民生建设的一般规律,使之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资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市功能拓展的系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下滑,既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安全、对外贸易及投资构成了挑战,又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向内需型发展模式提供了机遇,而农民工市民化是保证内需增长的核心问题。城市功能叠加式的拓展,与农民工市民化互相促动,具有良性互动的系统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清除体制性障碍,致力于创造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生的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求贤》2013,(7):51-51
2013年,受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委托,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变迁”调查。针对在务工城市的居住情况,本次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54.89%)的受访者选择在务工城市租房居住,有16.89%的受访者自购住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