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白世界,谁主沉浮? 1996年末,第十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爆出冷门:年仅20岁的中方小将常昊七段,战胜了日方擂主大竹英雄,以六连胜的辉煌战绩为中方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8,(4):64-65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大批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少年儿童。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体现了当代未成年人的优秀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3.
白雪 《人大建设》2010,(6):48-49
在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使远隔干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般交谈,“顺风耳”不再是梦想: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示的飞机,给人类插上了“翅膀”:而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摄像机、电视机,让“千里眼”也成真……当诸多“世界第一”或文明创新在世博会后广泛应用于社会并造福人类后,人们提取出一个密码——“一切始于世博会”。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08,(7):16-17
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充分反映地震灾区少年儿童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全国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决定评选表彰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由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来自四川、甘肃、陕西、重庆、青海等地的48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代表参观上海世博会。他们中有四川汶川“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优秀少年”,有“4·14”青海玉树地震中表现突出、品学兼优的藏族少年。怀着对孩子们的一份崇敬之情,中国国家馆、太平洋联合馆等热门场馆为这些特殊的小客人打开方便之门,给予他们最崇高的社会礼遇。  相似文献   

6.
<正>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时代,都应该关爱和培养自己的英雄。面临着如今的英雄缺失之境,有识之士必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自己的英雄,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英雄教育需要从孩子时代开始,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英雄观教育,应是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重点抓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9,(3):62-62
2009年2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雷振岳的文章,文中抗震小英雄林浩的父亲说:“随便松点口、做点广告,起码也有几百万元了。但我们不会拿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名头卖钱!”在林浩的父亲看来,金钱固然重要,却不能拿孩子的名声和影响力进行置换。在地震来临的危急时刻,小林浩临危不惧,勇敢地向小伙伴们伸出援手。这种英雄行为是高尚人格的自然流露,是对传统美德的承载和坚守。  相似文献   

8.
洪奕宜 《今日广西》2008,(16):56-58
1998年的夏天.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的事迹随着滔滔洪水响彻中华大地。2006年9月,广州军区某师战士李向群生前所在九连被军区授予“李向群连”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10.
何其二 《桂海论丛》2011,27(2):46-48
英雄是理想人格的象征与代表,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英雄崇拜是人们对英雄强烈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它是激发人们学习英雄动机的心理基础和内化英雄精神、完成人格重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英雄     
夜幕已经降临。大雨还不停地下,河水迅速地往上涨。主任打电话询问上游的情况:“喂,你们那里还下雨吗?下得大吗?”“还在下啊,”那边回答,“水库有可能决堤,你们要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12.
地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名叫林浩的9岁小男孩,他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参加了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幕式的第二天,有4家公司找到林浩的父亲,要求林浩接拍广告,有生产玩具的,有童装的,还有食品  相似文献   

13.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3,(14):5-5
抗震救灾涌现平民英雄 雅安地震发生后,涌现了一批参与救援、捐助的平民英雄。贵州籍女志愿者汗策向灾区运送药品途中,因遭遇坠石而不幸遇难;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女教师廖智,戴着假肢赶赴灾区救援;以磨刀为生的老人吴锦泉将两年磨刀积攒下的1966.2元全部捐给灾区,其捐款全部南硬币组成;乌鲁木齐一位残疾男子捐出了乞讨两月所得的1003元。这些传递正能量的平民英雄,赢得了社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残疾人》2008,(7):6-25
这是一场惊天骇世的灾难,这是一幕惨烈绝伦的悲情;这是一出大爱无疆的活剧,这是一首英雄无畏的壮歌。悲情里,一样挺立着大仁大义的身影,壮歌中,共同发出了大难不倒的强音!  相似文献   

15.
春节期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推出致敬战疫人物策划,讲述疫情发生以来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人的故事,致敬每一位用平凡成就伟大的英雄。早在2020年2月初,腾讯就设立15亿元战疫基金,其中3亿元致敬战疫人物基金用于致敬和慰问为抗疫做出贡献的平凡英雄。从一线医护工作者到城市守护者再到社区志愿者,均在基金的致敬慰问之列。  相似文献   

16.
《北京观察》2015,(11):58-61
自2012年起,"兰亭杯"北京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大赛得到了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团市委、市教委、市机关工委及北京书法家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各级领导及专家老师的关怀指导下,青少年书法学习热情高涨,参与大赛人数屡创新高.2015年第四届"兰亭杯"北京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征集了北京市各区县中小学生作品共计1 1000余幅,经各区县初评,向组委会推荐入围作品3778件.通过市级复评,共评选出获奖作品346幅,字体涵盖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作品选材从诗词歌赋到名言警句等不一而足,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英雄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当代军旅文学在对英雄主义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英雄叙事"。它在不同时期的英雄塑造和书写,一方面突出英雄不变的内在品质和情怀,另一方面努力探讨和拓展英雄的内涵,为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大批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与追随的英雄形象。它对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识,培养民族的英雄气质、英雄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雄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文化在历史传承中赓续优秀文化基因,在民族复兴中汇聚爱国主义情感,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坚守人类正义的崇高境界。新时代的英雄文化具有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伟大性与平凡性相统一的特质。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能够提振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精神动能,为筑牢文化自信提供坚实依托,为培育时代新人厚植丰沃土壤,为维系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感、巩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19.
英雄无悔     
与黑暗、与罪恶搏击了12年,他最终以战斗的姿态告别了战友和亲人,把自己永远定格在深深挚爱的刑警生涯,宝力格,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20.
老歌 《人民公安》2009,(22):40-42
6年间,他经历人生的两次选择。在生与死、得与舍面前,我们触摸到一颗大爱之心。透过困顿与坚强,我们看到一个质朴的灵魂。他是一个好人,好人也许会流泪,好人也许会伤心,好人却是这个世界的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