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胡祖凤 《党史文苑》2012,(12):50-51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逐步实现时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就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科学化的探索与思考历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重大意义与基本现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难点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梳理与述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系统性、整合性、精细化研究仍然是今后广大同仁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中共执政战略与奋斗目标的凝炼表达,是中共执政文化与执政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与鲜明标志,是考量和测度中共执政智慧与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指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根本理念。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理论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从不同视角与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其建设问题进行了多维解读。本文在认真检视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概念体系、创新原则及成果、实践要求以及深化研究的主要论域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力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现实诉求和理性选择,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极其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执政方略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执政使命和执政理想。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就此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热烈的学术探讨和理性争鸣,成果丰硕,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5.
对执政理念概念界定的意义在于厘清执政理念的含量,这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一个基准。执政理念具有层次性,包括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考察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基于目的与手段的向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包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韦震球 《理论建设》2012,(3):39-41,67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话语系统,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并伴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换。以人民的具体利益诉求为依据、以追求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是这一转换的内在逻辑。把握这一转换,有助于厘清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其发展变化的不同认识,从而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以引领执政实践、增强执政合法性、提高执政能力。此外,把握这一转换,有助于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郭恒利 《党史文苑》2013,(16):35-36,54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陈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其中很多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不谋而合。研究和宣传陈云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执政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陈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其中很多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不谋而合.研究和宣传陈云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执政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古城 《学习论坛》2005,21(10):34-36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执政理念,从斗争的执政理念到发展的执政理念,是执政理念的大跨越;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同时也决定着执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执政理念在整个执政理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党的忧患意识的变化,党的执政理念也随之升华,即从执政强国理念、兴国富民理念到以人为本理念。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强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内理论界大多从五个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其研究的意义可归纳为“四个深化“,即深化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深化了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深化了对扩充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认识,深化了对依法执政与以德执政相结合的认识.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内涵挖掘不深、探讨不够,在研究方法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高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与把握.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应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党的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执政理念即执政党在执政活动及自身建设中予以贯彻执行的指导思想、价值判断和执政宗旨的总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具体可划分为:邓小平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江泽民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三个时期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分别解答了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合法性价值意义、目的性价值意义和时代性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震救灾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来说,既是一个大考场,也是一个大课堂。通过抗震救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了全面检验和充分展示;同时,经历抗震救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品格和执政本领都必将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努力把握执政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特定的执政目标而选择和确立的指导思想及其核心价值,它规定着政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取向。从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具有统摄全局的战略性、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以人为本的先进性、实事求是的践履性、一脉相承的发展性等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辉煌卓著的发展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不停顿的重要前提。大力推动中共执政理念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学术理论界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政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历程与经验教训启示我们,正确的党建理念、有效的党建路径以及科学的党建制度安排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大力推进并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现代化,有利于充分降低党的执政成本与执政风险,有利于大力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与执政有效性.从总体上说,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科学化必须严格遵循人本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相对稳定性原则,等等.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的重要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科学化研究是一个有着广阔思考空间的党建理论生长点,亟需深化、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对执政理念的创新。本文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进而指出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相似文献   

17.
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升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弘扬和超越,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亚萍 《党史文苑》2005,6(8):29-30
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对执政理念的创新.本文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进而指出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就要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执政方法的不同,进一步深化对自身执政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容,就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确保始终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完善党扔领导机制和理顺党政关系;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原则,就要研究党应如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和如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风云际会,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最深刻人文关怀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紧密结合世情、党情、国情,在执政理念上的创新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