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一条在道路和共它公共场所举行集会或进行集体游行,或者不论在任何场所举行集体示威运动,都必须得到东京都公安委员会(以下称公安委员会)的许可.但是,符合以下各项的场合不受此限.一、大中小学生和其他人的郊游、学习旅行、体育和此赛活动.二、按照通常的加冕、婚礼、殡葬、祭祀等惯例进行的活动.第二条根据前条规定,提出许可申请,必须由主办者个人或团体的代表(以下称主办  相似文献   

2.
3.
本文试图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出发,以案例研究为突破点来考察中国政治集团在应对危机时的脆弱性,认为中国的政治系统在组织规模、异质程度以及选择性激励与制度性激励的二元变奏三个方面都不符合集体行动的逻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中国大国治理的转型,认为中国须以制度性激励为支撑,由组织化治理向风险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4.
吴亚慧 《法制与社会》2015,(5):174-175,178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种常见的客观的社会现象.至今学术界众多学者对集体行动困境做出各种阐释,也构建了各种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本文通过囚徒困境、公用地悲剧和集体行动的逻辑三者的比较,深刻理解奥尔森所阐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再通过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实证分析,深入理解奥尔森提出;的集团规模、成员结构和制度安排对集体行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的联合”的法理疏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法律既注重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因而“人的联合”成为法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论题。人的联合不仅与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需求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对单个人薄弱力量的一种补救。在人的联合的形式上,存在自然联合、社会联合与政治联合等多种形式。人的联合在私人空间和政治领域为人们之间的合理互动提供了基础。当然,人的联合并不排斥人的独立,它仍然是个人权利行使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福利观重新审视了幸福观,重释了平等,强调无责任即无权利,其具体体现在四个要求:提高思想意识.增加人力投资,保障公民权利、丰富精神生活.从这四个要求来看,我国现行的福利政策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因此,构建人的发展视野下的积极福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联合与双向承认法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联合既是基于承认的欲望,也是承认的实现形式,从而是自由本身;相互承认是公民联合的机制和形式,公民身份则是落实、体现人的联合及其相互承认的枢机,而一以法权体制笼统之,法权即自由。法权秩序的人性基础体现为"最初之人"与"最后之人"的预设,而昭示了不同文化、政治共同体的自我政治-道德理解,展现了它们对于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可欲图景的不同憧憬。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都缺乏对后世人权利的关怀。现世人同意的现代民主制度,存在后世人这一主体的集体缺位;以此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现代法律制度,以补偿性正义原则贯彻始终。补偿性正义原则的核心思想是维持现有的状态,导致保障后世人权益法律保护制度在现代社会的缺失。自然权利及其相关理论认为,后世人具有权利,现世人具有保障该权利的义务,保护后世人权利的法律制度应该且必须建立。我们应建立对现世人同意民主决策的审查机制;用风险控制原则补充补偿性正义原则;以风险控制原则为指导,审视诉讼主体资格、损害事实与因果关系、法律责任等现有相关法律规定,以建构后世人权利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俞志方 《法学论坛》2007,22(2):132-136
我国新《公司法》针对我国公司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采纳了国内理论研究新成果,借鉴了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在诸多方面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其中一人公司法律地位的确立,则彰显了这一理念.一人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司形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公司理念的极大挑战.因此,探索一人公司的理论根源,深入分析一人公司的法律本质及价值取向,促使该制度在我国当前国情下正常运行,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一人公司的立法规制,不断规范和完善我国公司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重在以人的自由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2007,(9)
"以人为本"是执政者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不是一种权宜的手段,或只是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要求。其现实针对性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以党员为本"、"以领袖为本"、"以官为本"的积弊,转到"执政为民"、"以民为本"。要坚持以人为万事万物的最高主体,以人的价值为根本尺度,以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最高本质"即人的自由发展为本,自由是高于其他人性需要的核心价值和社会动力,也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集体行动具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从实质上来讲,网络集体行动区别于传统集体行动的关键问题是其话语性特征,即其属于一种符号性的话语行动。这种话语性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型风险,包括可能制作传播分裂的意识形态、谣言的大量滋生、群体性的极化情绪、难以监管以及易被利用等。治理这些风险的措施,一方面必须坚持宽严结合的态度和原则,另一方面应当采取一系列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秉持污染侵害--群体施压的逻辑框架,但与之相关的研究进路却忽略了对群体事件参与者内部动员、组织、集结及消解过程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大连7·l6海洋溢油事故后引发的渔民群体维权事件进行扎根分析发现,群体行动诱因、权变因素、群体行动共识形成、村庄网络化动员、集体行动生成、内部组织消解的核心范畴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生成及消解有着显著影响,进而建构包含上述核心范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内部集结及消解路径模型,并阐释了模型中各因素内涵的相互关系。旨在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科学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侯玲玲 《法律科学》2013,(4):104-116
利益调整所引发的集体争议行动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劳资争议的重要型态。基于劳资自治的保障需求,大多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对劳动者集体争议行动这种侵权行为予以有限制的法律保护。我国因加薪所引发的集体停工频发,凸显了法律对集体争议行动失范及其法律秩序重构的必要。借鉴国外立法例,结合国情,我国宜采取消极立法模式,通过特殊的法律责任豁免制度和特殊的劳资利益争议处理程序,以规范劳动者集体争议行动。  相似文献   

14.
Past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boundary permeability and tokenism (open boundaries with restricted access) suggests that when options for individual mobility exist, members of low status groups tend to exit their group and attempt to enter higher status group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effects of boundary permeability on preferences for individual vs. collective action would depend upon prior levels of in-group identification, such that people who are more identified with their group would remain loyal and choose collective action, eve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boundary permeability.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a 2 (High vs. Low Group Identification) × 2 (High vs. Low Permeability)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employed to assess preferences for exit and loyalty in the context of a simulated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both rating measures and behavioral choices,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was supported. Implications for group loyalty and strategies of tokenis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吴宏逵 《政法学刊》2006,23(5):54-58
人民陪审制是法治与民主的一个连结点,有助于司法程序和裁判结果的正当化,有助于公民对审判活动直接有效的监督,也是法治精神向社会渗透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适用和发展欠缺一个平稳的社会环境,法律对人民陪审制度的规定缺乏连续性,法律对陪审员的职权设定同其专业素质要求存在内在矛盾,法律对人民陪审制度规定不完备,导致目前人民陪审制度在法律地位上的可有可无。应该完善人民陪审员的产生过程,优化陪审员的结构,增加参加合议庭的陪审员人数,加强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和培训,从而完善人民陪审制。  相似文献   

16.
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省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权法》明确了村内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乡(镇)农民集体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由于近半数农村集体土地没有进行权利登记,应当在土地登记簿推定规则之外,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省主体,在无法证明农村集体土地归属场合,推定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可供选择的制度资源中,村农民集体最适宜被依法确认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省主体。  相似文献   

17.
熊琦 《法律科学》2013,31(1):142-149
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中,保证权利人、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者的私人自治,是集体管理得以发挥其制度优势,并在交易成本问题上优于其他类似制度的前提.私人自治的贯彻,既能实现市场供求信息在权利人与集体管理组织之间及时传递,也能保证定价机制随利用方式的变化灵活调整.由于我国集体管理组织由政府主导构建,因而缺乏私人自治存在和适用的土壤,使集体管理组织在运作中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只有改变公权力的干预,并通过立法将私人自治体现在集体管理制度中,才能真正实现许可效率与传播效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制度,不包括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体土地使用权为满足各种经济需求,以各种形式在市场中流转,并日益活跃,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交易行为处于效力不稳定状态之下,引发大量纠纷的产生。具体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非法转让的客观现状及类型,结合实际提出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纠纷案件的处理原则及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纠纷合同效力的认定和处理原则,是完善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集体记忆研究是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近几年来,研究者不断强调人类记忆的社会性特征,重视吸收来自于社会学的记忆研究成果;深刻反思个体心理学对于记忆研究的弊端,积极促进记忆研究的文化转向;主张采纳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建构与叙事性观点,勇于借鉴后现代式的研究路径,这些做法促使集体记忆成为心理学界不可忽略的研究主题.目前,在心理学领域内,与集体记忆相关的诸多研究已经逐渐展开,但心理学研究集体记忆也存在着概念解释、方法选择以及具体操作等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覃曼卿 《政法学刊》2007,24(6):114-116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再一次被重视。为了使制度的功能最大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率先开始了对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实践。但是,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固有的问题以及在改革中又产生的新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