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研究在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相 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毕业地、高校类型、学科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劳动力需求收缩、就业稳定性变差、“慢就业”现象升温及就业歧视加剧等, 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适合毕业生的岗位稀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及就业服 务缺乏针对性等。研究建议,为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应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 建立健全教育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实效性,同时毕业生也应顺应变化转变观念,制定职业规划, 培育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工友》2009,(5):48-49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多项具体计划,力争实现6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 通过与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充实城镇基层民生工作特设岗位计划”,总计招募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相似文献   

3.
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分析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研究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青年劳动力供给和分行业的新增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扩张趋势,供给不断增加;预测结果显示,从当前到2035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大于求的非均衡态势,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和扩招积压效应叠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研究建议,可以从增强人岗匹配度、优化就业条件、加强就业帮扶、积极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等4个方面化解供给冲击和结构矛盾,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有效扩大毕业生就业,已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突出任务。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发展脉络,探讨高校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困境及走出困境的路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劳动就业,工会应侧重做好就业保障方面的工作,维护好在职职工的就业权。为此,工会应当着力促进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搞好源头参与,为实现就业保障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加强职业培训,增强职工的就业竞争能力;协助企业开辟多种渠道,搞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尽量减少下岗和失业;强化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监督,把好职工流失关;积极参与处理好有关就业方面的劳动争议,保障职工就业权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末期,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市场的稳定发展。为应对就业压力,“十四五”规划应将“稳就业、促创业”作为促进农村就业创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点目标,按照“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就业‘稳定器’作用,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农村创业环境吸引力,稳定农民工就业"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新局面。为支撑“十四五”农村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应将提高农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创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多样化以及吸引优秀人才、社会资本下乡等作为政策着力点,让农村地区成为全国新增就业的“蓄水池”。  相似文献   

7.
《工友》2009,(5):49-49
教育部日前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公布20条新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公告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其中规定,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脱节是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培养方案的现状和企业需求两方面阐述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对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要离校了,就业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而今年,699万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让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有人称这是“最难就业季”,也有人发出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无奈感叹。就云南来说,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4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多人,增幅近11%。遭遇“最难就业季”.严峻形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破解尴尬局面的根本之道又有哪些?  相似文献   

10.
家庭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深受其影响。高校应当在推动招聘信息公开、学生求职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做好工作,发挥家庭社会资本的良性影响因子,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同时,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毕业生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构建和实践"1+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一个引领: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引领;三个结合:学做结合、研创结合、校行企结合。将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必将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稳定制造业就业是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比重双下降,重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偏低和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就业需求增加、就业质量提高,但是也带来了结构性分化问题,部分地区和行业失业风险加剧.目前,制造业...  相似文献   

13.
当前“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从事服务业重点行业,是应对新形势下 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充分挖掘高技能人力资源、稳定青年人就业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 2010—2022 年《中 国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经济普查宏观数据和2010—2021年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中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 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服务业重点行业的人才缺口数量,总结出三大重点服务行业亟须的人才类 型和特点。研究发现:当前人才教育培养存在“用工荒”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重知识、轻实践,受教育 水平与能力不匹配问题凸显;针对青年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较为有限。研究建议:教育部门应完善专业设 置和培养方案;企业和高校应积极推进大学生见习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高校和社会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4.
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也是经济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现象。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本地就业,各地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户籍政策、薪酬待遇、就业创业补贴、住房保障、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吸引人才不能仅靠某些优惠政策就一劳永逸。随着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当前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的时期,更好地打造以实现人才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用人环境,是各地政府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件大事,引进人更要学会用好人,避免陷入重"引进"轻"使用"的陷阱,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正在呈现出显性化发展态势,政府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共政策支持尤为必要。从目前看,我国已经结束了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完全保障性公共政策的时期,而开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形式公共政策的实践探索。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对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结构性失衡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市场供需不匹配、区域结构性矛盾、公共就业服务供需矛盾、性别差异等方面.其根源主要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速,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以及专业设置的刚性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等.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是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不仅不能充分满足当前的需要,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更是存在明显差距。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两大深层问题是高校行政化问题和东亚教育模式问题,前者是造成我国高校人才教育中存在诸多扭曲效应的根源性因素,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深层问题。研究建议:我国未来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树立实用主义导向、创新导向、长期导向、竞合导向、学术—教学均衡分流导向和适度教育导向;采取系统性思维看待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根据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采取综合措施推动高校等机构去行政化;同时从源头入手,逐步转变应试教育体系,合理设置学科及按照需求动态调整不同学科招生人数,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