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胡建华 《前沿》2012,(14):106-108
环境政策执行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环境政策执行.我国的环境政策执行还存在问题,如政府和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政策执行机构权力配置偏弱、执行主体职责不明、执行手段和原则固化硬化以及执行偏差的矫正存在缺陷等.为此,该文提出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创新我国的环境政策执行,主要包括:强化政府环境责任意识,推行生态经济的“四化模式”,明确中央与地方在环境政策执行方面的责任,增强环境法规的执法力度、提倡柔性执法,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拓宽公众参与途径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政策能否落实落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政策具有定位多阶性、功能多样性、构成多维性、过程往复性和效果释放长程性总体性等特点。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案例说明,生态文明政策对具体社会情境和具体政策对象的应用会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导致政策效果释放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克服当前生态文明政策实施困境,重点是实现生态文明政策功能从"限制性"向"发展性"转变,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变,生态文明政策运行从"单向支配型"向"合作交互型"转变,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组织之间体现平权特征的可持续、合作式政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环境总体状况形势严峻,不断考验着农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体系化不强,地位边缘化等问题。现行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也存在数量不多、不能涵盖农村环境保护的全部内涵、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农村环境保护过分依赖政策,而相关法律缺失的局面。因此应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提高其在经济建设中地位的同时,将一些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转化为法律,完善相关法律的体系建设,并重视村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问题的复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与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义性决定了生态文明研究不可能仅靠现行的生态整体思维便能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基本内涵包括:确立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动态演进的生态文明思维,提出并论证基于自然、人和社会三大领域发展需求的生态文明学科群,建构由一个主题、两个基本点、三大论域和四种关系领域等互相联系、协同创新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微观、中观、宏观和宇观的分层同构创建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方法论体系。通过思维转变和体系建构克服既有研究在视域、论域和方法上的偏狭,形成"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三者同时并举、互为犄角的生态文明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6.
叶托  余莉  陈丽丽 《长白学刊》2022,(6):119-130
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日趋凸显,而这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本文以1987—2020年国家层面出台的118份社会工作发展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依据政策数量变化情况和标志性政策,将我国社会工作政策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87—2005年的缓慢恢复阶段、2006—2010年的初步发展阶段和2011—2020年的迅猛发展阶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进一步发现,我国社会工作政策的演变逻辑为政策主体从零星分散先转向局部合作再转为全面合作,政策体系从单一化先转向多元化再转为系统化,政策工具从结构失衡先转向结构趋衡再转为结构均衡。在未来,社会工作政策应该注重政策发展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提升政策主体网络的协同性和多中心性,加强政策体系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提高政策工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石峰岗 《求索》2008,(11):41-42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的汨罗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说明,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大政策支持,健全科学规划体系,加强载体建设,加快技术研发与推广,强化宣传与服务,使循环经济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联合分析是理解政策过程和治理过程的切口。基于多源流框架原型,以源流变动和变异为牵引,跨越制定与执行的两阶段多源流分析框架得以构建完成。基于这一框架,围绕人工智能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过程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源流在执行阶段被选择性分解,政策源流由竞争性演化为诠释性集合,政治源流从决定性作用转换为约束性力量,政策企业家由倡议者变为实践者。多源流框架的核心要素在执行阶段联系紧密,政策的实际执行方式取决于分解的问题源流、纵向的政治源流、政策企业家和高层级政府给定政策的耦合程度,表现为多重局部耦合的政策执行过程。这一结论推进了多源流框架的应用边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情境的公共政策运行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美丽中国梦就是绿色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目的。论文在分析美丽中国梦内涵与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开拓生态文明道路;行动指南——坚持和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根本保障——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最后得出只有坚持生态文明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结论。旨在为我国深入认识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注意力配置差异体现了乡村振兴建设中不同地方政府的政策思路与工作重点,加快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关注并研究其背后的治理逻辑。本文以2017-2021年地方政府层面发布的410份乡村振兴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从时间、空间和使用策略上探究注意力配置差异并尝试解释地方政府的治理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注意力配置水平呈现同步性、分层化和交叉化的演变特征;在空间区位上表现出由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向东北综合经济区递减的趋势;在政策工具使用中具有供给型、环境型选择偏好。在治理逻辑中,注意力竞争是政策创新扩散的内在驱动力;地方政府在中央信号机制的影响下具有纵向上适应、横向上吸收的逻辑判断与价值选择;经济偏好属性具有“塑源-合流”循环的政策影响力。由此,乡村振兴应更加关注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简化冗余政策,增强政策的灵活性、互补性,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1.
自西部大开发十多年以来,我国西部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能力差,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张,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重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通过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使用熵值法来计算指标权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进行评价,探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特征,能够真正意义上去贯彻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方针,从而贯彻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梳理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优化学前教育政策,助力国家人口发展大计.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体系沿着萌芽与起步→冒进与停滞→恢复与规范→社会化改制→跨越式发展"五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按照政治化→规范化→社会化→民生化"四个转向"的建构逻辑,大致经历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环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思想将有力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有利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9,(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课堂教学中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能使学员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有利于在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修复既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18个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多级编码与模型构建,试为我国生态修复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论解释,借以解码生态修复的“中国故事”。结果显示:我国生态修复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全链条治理模式,由“制度-行动者网络”“技术-嵌入性动机”“组织-注意力配置”“体制-常态化督察”四个范畴构成,其中“制度-行动者网络”意指谁来修复,“技术-嵌入性动机”与“组织-注意力配置”表征如何修复,“体制-常态化督察”意指修复监督。中国式生态修复成功的机制性路径主要包括以心灵契约订立初心使命,以合作治理维系常态格局,以因时就势形塑立体过程和以任务桥接扩展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黄晓园  侯明明 《求索》2011,(10):1-4
生态文明动态评估是评价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生态足迹理论和资源环境绩效指数,构建生态文明综合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全国和云南省生态文明相关指标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资源消耗也同步增长;虽然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强,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环境综合影响绩效相对较低,限制了生态文明快速发展。本文就生态文明评估绩效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提高云南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其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引导。文章构建“工具—目标”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对2006—2021年国家层面的72份乡村旅游政策文本予以编码,进行政策发布时间、发文部门、文件类型、政策主题词统计,对编码结果的单一和交叉维度加以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存在部际协同深度不足,作用对象覆盖面不全,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偏多而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欠缺,政策工具使用与乡村旅游目标结合不均衡等问题。由此认为,未来乡村旅游政策制定应统筹多方主体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工具结构以提升政策执行力,协调多元目标助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文明形态,表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程度。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更要革除不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蔽障。"包容性人道主义"是成中英先生在《创造和谐》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对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辩证超越,结合马克思"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人类解放视域探析彰显"和谐意志"的包容性人道主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重要理路。为此,就要在生态伦理上倡导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价值统一,在生态自觉上形成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安排,在生态治理上坚持生产发展与社会交往形式的革新,促进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代际之间包容性发展利益机制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